比特派app官网版下载安装|聚合时代

作者: 比特派app官网版下载安装
2024-03-08 01:28:50

“智能聚合”时代新闻生产的特征与发展趋势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

合”时代新闻生产的特征与发展趋势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智能聚合”时代新闻生产的特征与发展趋势2019-11-15 09:50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字号以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为特征的聚合技术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对新闻生产的理念、新闻生产的流程和新闻生产者的职能和角色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智能聚合时代,新闻生产各环节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信息采选聚合趋于社会化、多元化、自动化,信息加工处理注重协同化、智能化,信息建构呈现讲究多模态和场景化,信息分发和推送走向精准化、互动化。【关键词】智能聚合 新闻生产 信息建构 算法推荐 多模态一、“智能聚合”时代新闻生产的特征新闻聚合是“用户主导内容生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闻服务,通常由内容供应商和客户端软件或网络应用组成。1997年,网景公司开发了一种简易信息聚合工具RSS,这是最早的新闻聚合形态,它广泛用于网站新闻、博客和维基等媒体的信息浏览、检测和抓取。用户在客户端借助相关软件就可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且还能获得实时更新的分类新闻。目前,新闻聚合服务的类型更加丰富,既有个人化的新闻聚合、网络阅读器、矫正式新闻聚合,还有社交化新闻聚合和新闻聚合网站等。新闻聚合服务的崛起和主流化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理念、流程和模式。智媒聚合时代,编辑理念已经由“内容为王”转向“聚合为王”,“优质内容生产”转为“优质内容策略生产”,记者有编辑化的倾向,编辑有技术化、运营化的趋势。新闻生产表现出很强的聚合性特征,生产模式从线性向具有整合特色的非线性转变。“生成—聚合—再生成—再聚合”的智能化循环机制,让新闻生产活动具有了智能工业化的特征。传感器和大数据技术使信息的选择采集越来越智能化,不但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日趋多元、广泛和深入;借助算法辅助和智能媒介,可以实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而且,因个体心理和精力等原因造成的误差减少了,新闻产品的类型不断丰富,产量呈几何级增长;由于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可穿戴设备的深层应用,新闻信息分发和传播的效果在多样化的矩阵中不断提升,受众日益沉浸其中;互动叙事、人机互联、算法推荐的丰富和成熟,使用户反馈更加便捷,同时也使用户画像和精准推送、私人定制成为可能。以大数据、算法推荐、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聚合”时代,新闻和信息的聚合、加工和分发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实践,新闻生产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是信息聚合即刻化、自动化。信息的采选不再由传统的编辑人工完成,而是靠智能算法在庞大的信息生态容器中即刻抓取、即刻系统化分类,然后智能推荐,这是聚合时代新闻信息采选的新范式。其次,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新闻聚合平台在对用户的认知、行为、兴趣偏好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信息,这是“新闻聚合”的核心特色。第三,信息的分发和推送突破了人力、时空等条件的限制,通过用户画像,进行精准化、动态性的实时推送。第四,信息分享趋于互动化、社交化、移动化。“今日头条”、嗡嗡喂等聚合平台合理利用用户的社交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融入互动元素,形成了社交化、互享性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二、“智能聚合”时代新闻生产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新闻生产是从中心到边缘,事实信息需要经过严格的个人认证和组织集体认证,是一种以“媒介机构”为中心的组织化生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来源不再局限于媒体记者、专门机构和其他媒体,处于事实中心的个人以及由个人临时组成的松散群体却成了信息的重要来源。新闻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媒介外部的传感器、社会化媒体、网络应用工具等多元信息来源,从而呈现出社会化、开放性、多元联动的特点。①摄像头、遥感卫星、智能手机、无人机、识别标签和条形码等传感设备成为环境数据、人体生理等信息的采集工具,在新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获取和分析卫星云图数据,对冰川融化、森林大火、海岸线萎缩、环境污染等进行可视化报道。万物皆媒时代,编辑系统的信息来源呈现出多元的社会化特点。先进的传媒技术和新的生产机制充分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电台”的全员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这为更多的社会大众和非专业人士的信息采选、编辑加工、分发共享提供了可能。博客、维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会化媒体蓬勃发展,媒介形式更加多样。新闻生产系统的内涵不断拓展,生产模式已经从传统的OGC演变成OGC、CGC、PGC、UGC、PUGC的融合和共存。由流水线编辑、生产过渡为个性化、社会化的编采、生产。“今日头条”的“头条号”等为了扩大信息来源,还为其他媒体、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搭建信息传播平台。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是封闭的、线性的,以选题策划、发掘信息、稿件配置和报道合成等“软性”工作为主。智能聚合媒体时代,编辑业务转向了智能自动化,带有明显的工具理性。很多编辑工作借助网络应用工具和相关软件就可以在云端平台完成。目前,很多新媒体组织可以围绕一个位置通过 Geofeedia软件搜集优兔、推特等社交平台上的信息;用TinEye反向确定图片信息源、用Authorware、 Directors实现新闻呈现的场景化。Google News开创的新闻自动选择、编辑和推荐、排序的方法,更是对新闻生产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腾讯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VR、直播云平台等技术都对新闻信息的智能自动化处理和生产系统的变革产生了颠覆性影响。2017年,新华社打造的“媒体大脑”实现了视频新闻的智能生产,这是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类、分析和可视化以及稿件撰写、视频编辑、录音配音等工作都由机器智能完成。摆脱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对人的依赖,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由编辑掌握新闻信息分发和传播的权利。编辑工作是传统新闻生产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决定着新闻生产的质量和传播效果。新闻信息的选择、组织、发展和修订等主要靠人工完成,凝结着编辑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聚合媒体的信息编辑是机器算法在短时间内智能处理的。这一自动化过程一般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小幅度整合与编辑文字、视频、图片等信息。主要是调整字体字号、压缩图片视频、 删减重复内容、植入广告链接。第二步,按照系统设定的格式对新闻进行版式编排和调整。第三步,根据受众的阅读环境和行为偏好,对信息进行个性化编排、设计。智媒时代,传统的仅仅通过“单模态”符号进行信息建构的做法已经逐渐被多模态符号所取代。新闻生产在形式上已经成为一种“通感艺术”,它通过多符码建构的“多模态话语”去刺激和感染受众的多种感官系统。信息建构的多模态是指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建构的生产方式。作为建构、传播的符号主要有语言符号和各类非语言符号,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表情、音频、视频、动画、动漫、弹幕、VR、H5、颜文字、图表和色彩等。②这极大丰富了新闻生产的元素和表现手段,拓展了新闻信息的容量,提升了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在新闻传播中,场景,作为新闻叙事的载体和空间环境,是和受众的信息消费密切关联的。受众体验的好坏与场景化媒体的影响力有直接的关系,聚合媒体,通过数据和场景的积累,才能真正把信息场景化落到实处。场景化已经成为聚合媒体的报道理念和日常的编辑、生产习惯,记者编辑用卫星定位、传感器和采录设备等收集碎片化信息,用图文、直播、VR等形式多模态、立体化地呈现场景信息,让受众身临其境。场景化的报道通过对不同信息的场景化设计,独辟蹊径,不但有效避免了信息同质化、增强了可读性和可视性,而且还极大促进了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智媒时代,虽然内容生产、信息监控、渠道分布等编辑生产流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智能化。但是,为了新闻信息传播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发挥智能信息生产的有效性,编辑等内容生产者只有增强协同和互动意识,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首先,在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要通过人机协同,既能快速把握海量信息间的关联性,也能通过人工挑选、判断、解析出数据隐含的意义和价值,更客观地呈现数据所反映现实,在编辑的人为把控下,进行有益推送。其次,记者、编辑、智能机器之间的协同,可以克服智能新闻生产在题材和报道领域方面的局限。在财经、体育等智能媒体所擅长的领域之外,选题策划、深度报道、排版设计等工作仍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协同互动关系,才能实现有价值和有效益的传播。互动、反馈技术的发展,为受众创造了更多参与信息编辑、生产的机会。积极与用户互动、协作已成为新闻生产的理念和重要工作内容。在与用户的对话互动中,可以及时把握用户的精准需求,新闻生产系统才能实现持续、良性运转。在新闻信息的审核和监管上,“今日头条”等新闻聚合平台都是机器审核和人工审核相结合,形成了“内容聚合→内容组织→内容审核→内容分发” 的协同审核过滤机制。三、“智能聚合”时代,新闻信息分发趋于精准化、互动化传统的新闻生产是大众化的,天女散花式的,千人一面,不但针对性差,而且与受众的交流互动也有限。聚合媒体以算法推荐为核心技术逻辑,通过对用户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对其社交账号信息、浏览内容、停留时间的分析判断,就会轻易获得清晰的用户画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推荐系统,进行“一对一”的精准推送,真正做到了千人千面。聚合媒体的精准推送主要是基于三种算法推荐机制。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推荐方法是根据受众浏览过的内容进行相似内容的推送,这是一种内容推荐。第二种是协同过滤推荐,这种推荐方法首先要寻找“志趣相同”的相似用户,综合分析这些受众喜欢阅读的新闻及其兴趣和评价, 预测与用户浏览过的相似新闻的喜好程度,然后决定是否推送。根据用户的性别、籍贯、职业、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信息进行的推荐,称为人口统计学推荐。算法推荐是聚合媒体的本质特征,直接决定着新闻信息的受关注度、重要性和精准度。“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聚合媒体,通过搜索引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网络爬虫等从传统媒体、自媒体及各类网站上自动抓取、归纳分类和整合相关信息。受众的习惯、喜好和其他新闻线索的获取由机器算法自动完成, 通过对用户浏览的信息类型、停留时长和相关评论的分析,精准定位,为其建立独立的新闻信息推荐系统,并不断完善用户画像,优化推荐内容。聚合媒体信息分发推送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互动性。为了提高传播的纵深互动效果,新闻生产者创新性地建立了“场景、信息、受众”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意见的自由市场”。“扎客新闻”社区板块的评论、点赞、分享等信息都会呈现在“好友圈”里,好友间就可以借此互动、交流。2019年9月,《人民日报》推出了H5作品——《我的年代照》,极大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纷纷在朋友圈刷自己的年代照,这是一次优秀且极富创意的与受众互动的视觉创新范例。总之,以算法推荐、智能分发技术为主导的去中心化新闻生产机制,极大提高和改善了新闻信息收集、编辑、传播和共享的效率与效果。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智能化新闻生产也会导致“工具理性”的膨胀。算法偏见、机器造假、信息茧房、伦理风险、新闻侵权等问题不断涌现,新闻生产者只有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共荣发展才有可能既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又可通过丰韵灵魂的原创温润用户心灵。注释:①惠东坡.调查性报道“事实建构”的机制与特征[J].新闻界,2012(18):32—36.②惠东坡. 多模态、对话性、智能化:新闻写作话语建构的新走向[J].新闻与写作,2018(8):108—112作者简介:惠东坡,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视听传播学会常务副会长 编辑:徐 峰关注前沿新闻理论,打造媒体研究平台,长按二维码,看《新闻论坛》怎么说。欢迎投稿,论文要求视角新颖,与媒体实践有深度结合,字数3000字以上,6000字以内,投稿邮箱nmgxwlt@126.com 或xwlt0903@163.com 本刊未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网上或线下代为征稿,也不收任何费用。近一个阶段,有许多人冒充本编辑部在网上或网下征稿,给本刊带来了不良影响,本刊将通过法律渠道追究其不法行为。同时,希望广大读者通过本刊电话咨询相关情况,本刊电话(0471)6635516。《新闻论坛》是内蒙古日报社创办的新闻类期刊,创刊于1986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份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被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为国际DOI中国注册与服务中心(学术期刊)会员,同时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理事单位。期刊受到学界、业界和新闻管理部门等主体目标受众的高度欢迎。本刊关注媒体发展最新动态和前沿理论,以“新闻采编业务研究、编辑发行、媒体研究和评价”为基本定位,以“高端、前沿”为办刊理念。从2014年第6期改版以来,以媒体发展分众化为发展突破点,重点打造《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前沿话题》《专家访谈》《名家说事》《新闻阅评》等专栏,形成了品牌特色优势。截至目前,本刊已有40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8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同时,中国知网数据显示,至2019年8月,本刊出版文献量为3150篇,总下载次数为211291次,总被引次数为1543次。本刊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记者》杂志社、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区内外新闻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区内外20多家媒体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本刊同时聘请国内学界方汉奇、郑保卫、白润生、彭兰、陆地、宫承波、周德仓、黄楚新、陈国权、张丽萍、江鸿11位知名专家教授为顾问,形成了全国性学术影响力。2014年本刊入选由童兵主编的《新闻传播学大辞典》,2015年被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推选为理事单位。目前本刊已建立了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同时入驻今日头条头条号和澎湃新闻澎湃号。本刊已与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龙源期刊网等新闻期刊权威网站建立了内容发布合作平台。欢迎各单位从当地邮局订阅《新闻论坛》(汉文),全年60元,邮发代号:16-414,联系电话:6635549。原标题:《“智能聚合”时代新闻生产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1收藏我要举报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依靠这些手段,华为走过了四年的至暗时刻 - 脉脉

手段,华为走过了四年的至暗时刻 - 脉脉登录 / 注册依靠这些手段,华为走过了四年的至暗时刻涂仁烽2023-11-02 · 昆仑天工HRBPadd-friend好友大裂变与聚合时代,一切皆需要启迪新思想。2023年10月27日,第十届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裂变与聚合:硅基文明时代的管理重构》,著名金融学家吴晓求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著名管理学者彭剑锋教授、吴春波教授、黄卫伟教授、孙健敏教授、施炜博士,以及华夏基石首席专家苗兆光、夏惊鸣、张文锋、郭伟等出席了论坛并做了主题演讲,论坛当天800位中国企业家群英荟萃共襄思想盛宴。我们将陆续推发本届论坛的系列演讲文章,今日推发吴春波教授的演讲实录。非常感谢!在这儿我提供一个案例,大家都清楚是华为的案例。华为这几年过得特别难。我们的企业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华为在疫情上又叠加了美国的打压,所以这三年华为真地很难,不是一般的难。我想用这个案例展示一个企业在逆境中是怎么走过来的。这些年华为一直与逆境相伴,苦难是华为成长的重要的财富之一。一路走来,它历经各种苦难、挫折,是这些苦难和挫折造就了华为,也造就了任正非。他面临的苦难更多一些。所以,不要惧怕苦难,这就像人生一样,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简单回顾华为面对美国打压的过程: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应美国要求,拘捕并羁押了孟晚舟,1030天后孟晚舟才回国;2019年1月28日,美国司法部起诉华为,联邦调查局(FBI) 突袭搜查加州华为实验室;2019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将华为列入美方“实体清单”……大家看到,在孟晚舟女士照片上有一句话:“我不怕死,绝不会让华为和中国蒙羞”,这是孟晚舟女士的原话,这句话表明了华为的文化在传承,从任总到孟晚舟,已经实现了代际的传承。美国的打压确实很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华为海外员工去麦当劳买个套餐,麦当劳看是华为的员工都不卖,已经打压到这种程度了。这种打压确实是史无前例的。美国的国务卿讲:打击华为是史诗级的斗争。至今为止,这种打压没有消除。今年8月29号Mate60先锋计划正式推行,按这个时间节点计算,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已经长达1566天,4.29年,未来还不知何时结束。这种打压是全方位的和多梯次的,360度无死角的,非常精准。精准强力梯次打压全球联盟集体行动政治、经济、外交、法律、贸易等多种手段联动切断供应链供应断绝物流、管理咨询、信息系统服务终止与大学的合作研发封杀市场需求舆论上污名化公司联合盟友多国制裁在所有被美国打压的公司中东芝、阿尔斯通、爱立信、金普斯、中兴等公司中,华为受打压的程度最厉害。正像任总所讲:“华为经历了百年未见的,世界最强大的美国联合多国多层次的围剿。一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倾全力打压一个民营企业,这在商业史上是没有过的。”“当我们尝试迈出第一步,刚刚擦亮一根火柴,企图点亮一座灯塔时,就受到美国的不理解,不理智的一棒打下来,一开始我们还真以为是我们合规犯了什么错误,在自查自纠;接着第二棒、第三棒又打下来,一棒比一棒狠,我们才知道是要打死我们,并不是小羊在上游喝了什么水。”(20200619任总《星光不问赶路人》”这种打压的结果是什么?第一,随着5G推出,华为整个业绩成长非常快,但美国的打压致使华为处于“逆高增长”了。第二,华为的国际化进行得非常好,是全球化经营,但是被迫“逆国际化”了,由全球化经营现在变成了“半球化”经营。第三,高速增长掉头,甚至出现了华为历史上的第二次负增长。第一次负增长是2000年初IT泡沫时,这次又出现了负增长。有人说华为被赶出了跑道,被赶出了赛道。美国司法部长威廉·巴尔说:“美国第一次在引领未来的先进技术领域落后于人”。这正是打压的原因,而打压的状态,就像任总讲的,华为“像夹在中美两国中间的一个小番茄”,夹在两国之间被挤压。背后更多的是国家之间的冲突,但是华为作为夹在两个国家之间被挤压的一家民营企业。怎么做?任总提出了一个学习榜样——衡水中学精神。“应对美国的制裁,我们最好的方式是做好自己的事,我们要学习衡水中学,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可以改变适应这种环境的胜利办法。”除外还有一家是西北工业大学附中,也是唯一一个被美国制裁的中国中学。我觉得应该向他们致敬,被制裁并不单纯是一件坏事。华为的手机,2019年达到了顶峰,售出2.4亿台,再看看现在,2022年华为手机销量只有3000万台了。华为手机曾经短暂地成为世界第一,遭受美国制裁,一个跟头折了下来。但是现在我们也看到了华为手机开始往上走了,下折曲线在改变。面对制裁、打压,华为是怎么应对的?01华为的精神图腾美国一打压,华为也是不知道未来怎么样。华为先后发了这几张图片。第一张:“我们还在痛苦中,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其中暗含着公司对自身处境的担忧。美国对华为的打压是连续6次,呈梯次分布。经过一个阶段,面临着新一次的打压、制裁,华为有进一步认识:“我们的飞机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了,多一个洞也没有关系。我们应沉着、镇静,保持好队形”。第三个阶段,华为变得坦然了,“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这三张图片反映了在不同的阶段,华为的感受和华为所坚持的精神图腾。02任正非,一个为观念而战的硬汉我们看任总的应对。受到制裁和打压以后,华为敢于发声,600多家企业,敢于发声的不多,很多企业像鸵鸟一样把自己的头深深埋在了沙子里,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面对无理的打压首先要发声,第一个发声的就是任总。到2020年3月的一个统计,他接受了46次对话和采访,每个月超过3次半,累计见了记者超过3000人。他在发声,在做身份的证明,但是这很难。在国内我们一直认为华为是资本主义的,在国外他们认为华为是社会主义的。任总发声的这些资料我就不展开了,互联网有记忆。“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把一直被妖魔化的华为,变成了人尽皆知的全球通信巨头,把‘任正非’这个符号,变成了西方语境下‘一个为观念而战的硬汉’”。即使在美国强力的打压下,任总从未抱怨,从未愤慨,时刻保持着理性,并不断地告诫公司的干部与员工,展现了企业领袖在危难时刻强大的领导力。“无论怎样,我们永远不忌恨美国,那只是一部分政治家的冲动,不代表美国的企业、美国的学校、美国社会。我们仍然要坚持自强、开放的道路不变。你要真正强大起来,就要像一切人学习,包括自己的敌人。”“我们要正视美国的强大,看到差距,坚定地向美国学习,永远不要让反美情绪主导我们的工作。”     “公司并未到了生死关头,不需要用血烧热来炼钢。要沉着镇静,平平静静地干好本职工作,按部就班地前行。”在关键时刻,什么叫领导力?什么叫领袖的作用?就是敢于站出来。因为危难时刻、至暗时刻是考验领袖和领导力的重要时刻。在这一时刻,任总站了出来,登高一望,为迷惑的士兵指明前进的道路,用内心之火照亮士兵的前进的道路。这就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到的领袖的作用。03如果精神垮了,华为就沦为平庸华为不是硅基人,不知道硅基人有没有感情,“硅基人”这个词我是昨天晚上才听到。华为是碳基人,碳基人是有血性的,有情感的。中国航校学员纪念碑上刻着他们的誓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的兵舰同归于尽”。面临想象不到的打压,首先是意志问题、血性问题。有的公司被美国制裁了,放假了;华为被美国一制裁,加班了。这里面首先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不是系统应对问题,首先是态度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打胜仗,作为一种信仰。”任总在讲话中引用了毛泽东对抗美援朝的胜利的总结:“敌人就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总结得太精彩了。抗美援朝就是对美国的一种抗争,论装备我们没法去比,但我们有钢铁般的意志,我们有血性,我们有不惧打压的信心,以及打胜仗的信仰。这个真的很重要。既保持血性,也保持理性,既能够像薇甘菊那么扩张,也要像尖毛草那样理性,然后是发扬狼性。保持血性和理性是华为的特质。用三句话来表达华为的精神图腾就是:要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打出一个未来30年的和平环境。所以,面对国外的制裁,我觉得还是要有那股气,那股精神。如果精神垮了就麻烦了,就像生病一样,精神垮了,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讲堂上了,就躺平了。归纳一下,所谓的血性是什么?就是英雄主义。危难之时需要张扬英雄主义,坚守英雄主义,需要英雄的行为,也需要英雄主义的结果。我梳理了英雄主义在华为的演变:● 第一阶段,呼唤英雄(1987-1996):我们呼唤英雄。不让雷锋吃亏,本身就是创造让各路英雄脱颖而出的条件。● 第二阶段,消灭英雄(1997-2013):消灭枭雄,消灭孤胆英雄,消灭草莽英雄,抑制个人英雄主义,也就是任正非的必然选择。这阶段华为“淡化英雄色彩,特别是淡化领导者、创业者们个人的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管理的必然之路。● 第三阶段,倡导群体英雄(2014-):“鼓励集体奋斗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平凡的、失败的、有缺点的、寂寞的、不完美的英雄,都是英雄!● 第四阶段,追溯回报英雄(2021-):“追溯英雄,是为了产生更多的英雄。英雄是平凡人,不要忘记他们。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第五阶段,呼唤有血性的英雄(2019-):“让一切英雄人物有用武之地,积天下英雄,为何不得天下。”我们看第五阶段,呼唤有血性的英雄(2019-),从被美国制裁开始,华为更呼唤有血性的英雄和英雄主义。在逆境中更需要英雄主义。其实英雄主义一直是华为30多年来的价值主张之一,虽然不是核心价值观。我把它归结为公司重要特质之一,不是文化,是骨子里的东西。在美国制裁三年中,这一点得到了验证。关于英雄主义的培养,从华为的实践来看,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华为需要张扬英雄主义,华为需要呼唤英雄,这是华为长期坚守的核心价值主张;这是一个商业组织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持续成长的驱动力量;这是公司机制长期保持熵减和充满活力的体现。第二,对英雄保持足够的灰度,不能狭义地定义英雄,英雄主义的态度、英雄主义的行为、英雄主义的结果都属于英雄的资格条件范畴。英雄与员工所处的岗位与职级等无关,也与时间无直接的关联,随时随地都有英雄,要善待英雄,包容英雄,宽容英雄。第三,对于公司来讲,必须建立呼唤英雄和培养英雄的土壤、机制、氛围和管理举措,以保证英雄群体的不断涌现,实现“英雄倍出”。其核心在于对英雄的价值定位(价值创造)、英雄的评价体系和英雄的分配机制的构建及良性循环。第四,不能忘记英雄,使英雄成为组织的长期记忆,赋予组织英雄主义的基因并不断传承,让以往的英雄激励当下和未来的英雄。第五,采用各种手段大张旗鼓地表彰英雄,回报英雄,尤其是要注重荣誉、仪式、表彰等多元的精神激励的手段。激励英雄,既需要当期激励机制,同时也需要回溯激励的机制。第六,追溯英雄,并回报以往的英雄。这些英雄既包括在第一阶段呼唤出来的英雄,也包括在第二阶段被抑制的英雄,当然也包括当下群体英雄阶段没有被识别和认可的英雄。04研发平均每天投入4.24亿,越打压越要“有质量的活下来”华为把过去的“活下来”作为最低纲领,上升为最高纲领,而且加了三个字“有质量”——“有质量的活下来”。要活下来的方式有很多,跪下也可以活下来,投降也可以活下来。华为给自己加了一个“有质量”,其实有质量就是有尊严,有尊严的活下去,然后从追求规模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出发,因为现金流是公司的血液。华为收缩或关闭盲目扩张和盲目投资的一些项目,放弃了部分国际市场,出售了荣耀等等。同时华为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向上捅破天,向下扎下根。2019年到2022年华为的研发投入没有停。虽然是严冬,虽然面临着断粮的风险,但是华为一直坚守1996年制定的《华为基本法》给自己定下来的纪律,坚持研发高投入不动摇。查了一下资料,只有2008年研发投入低于10%。在打压的困难时期,华为没有减少研发投入,反而增加了研发投入。2021年华为的研发投入是22.4%,2022竟然已经提高到了25.1%,1615亿元,超过了25%。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天投4.24亿,累计投入已经超过了9000亿元。05“天才少年计划”:让中国的鸡回到中国的窝里下蛋华为实施了一个重要的计划“天才少年计划”。为什么要有这个天才少年计划?起源于华为的EMT《20分钟》的讲话,任总提出来一个天才少年计划,在2019年开始实施。对招聘学生的年薪制分为三档,分别为:89.6-100.8万元/年;140.5-156.5万元/年;182-201万元/年。天才少年计划的远大目标,那就是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拖着世界往前走。2016年招了16位,2020年招了4位,2021年招了2位,2022年招了4位,目前都是博士,还有本科生。招的这些人是面向未来的,能托着世界向前走的人。这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计划,通过高薪把那些天才少年吸纳过来。从公司内部讲,就是“砸开人才的金字塔”。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总结为“任正非之问”:“我们中国的鸡不要总是跑到别人的窝里去下蛋,我们斥巨资买来国外的设备与技术,结果发现竟然就是从中国下的蛋,我们还要花高价钱从国外买回来。一直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要让我们中国的鸡回到自己的窝里下蛋。”中国的鸡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窝里下蛋?这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华为以微小的力量、在微环境中解决这个问题。06打破原有组织运作模式:华为军团与会战攻坚这三年我们看华为很多的成果出来了,是通过什么样的组织方式?面对制裁,华为在组织方式上怎么运作的?组织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组织起来”。华为军团运作不是独创的,管理上华为一直坚持拿来主义。华为的军团模式是从谷歌学习的,来自于谷歌。我写的文章曾经有一个标题:任正非就是块大海绵,不断吸纳各种知识。华为就是颗洋葱头,任总吸纳的各种知识经过内化,经过思考归纳总结,变成思想的云,思想的云化成雨,浇灌到华为的这块土地上,长出华为的树。关于谷歌秘密军团,不是系统的介绍,也不是系统思想,仅仅是发在美国一张报纸上的报道。《纽约时报》注意到,2004年有3万多员工的微软的创新居然比不过不到两千人的Google,认为微软的差距在于它的开发模式没有Google的效率高。任总看到了以后转到公司内网,然后引发了他的思考,最后变成华为的探索和实践。谷歌的秘密军团,就是找一流的人,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高薪吸引到一流的人创造高价值的产品,这就是谷歌秘密军团的实质。华为正好是在美国制裁期间,开始了军团模式的运作,任总才下煤矿,又到钢厂,然后到工地。他自己也讲,是向谷歌学习,然后开始了华为的军团制运作。不是颠覆华为原有的组织,原有的组织还存在,比如高层管理的直线职能制、业务运作的矩阵结构等,这些没有改变,而是在这个组织之上叠加了军团模式。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重点看这几个阶段:● 2021年10月15日,军团运作工作组正式任命,任总亲任指导员。● 2021年10月29日,在松山湖基地,公司举行“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军团组建成立大会,煤矿军团、智慧公路军团、海关和港口军团、智能光伏军团和数据中心能源军团港的300余名将士壮行。● 2022年3月30日,公司召开第二批军团组建成立大会,会议的主题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2022年5月26日,第三批军团/系统部组建成立大会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让打胜战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华为共组建成立了二十个军团,部分军团已捷报频传,部分军团蓄势待发。另外,华为在面对美国打压的时候,尤其是卡脖子的东西,采取的是会战模式。大致有这么多会战:● 在2020年发起数千人投入的“三丫坡会战”,核心目的是维系自身的生产运营,实现去美国化的自研,据钛媒体APP了解,“三丫坡会战”主要包括五个层面,涉及硬件 (X86->ARM) 、操作系统(Linux/Windows->欧拉) 、数据库 (Oracle->GaussDB) 、中间件、应用软件。● 2019年10月的“松山湖会战”,华为2000多名来自全球的工程师聚集于松山湖园区,对谷歌GSM受限带来的缺口紧急“补胎”,是华为有史以来规格最高、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挑战性的技术攻坚。● 2021年的“太平洋会战”,解决存储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2021年的“钱江会战”,打造鲲鹏和昇腾的竞争力。● 2021年的“珠峰会战”,提升数通领域竞争能力。“今年4月份我们的MetaERP将会宣誓,完全用自己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器和语言.....做出了自已的管理系统MetaERP软件”● 2022年的“云山会战”主要解决财经服务的IT连续性问题,同时是数字化风控体系的建设。● 2021年的“阿波罗会战”主要解决数字能源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2020年“锦城会战”主要解决存储领域ALL IP高可靠性、低时延问题。● 2023年12月,将成立“算力平台先遣队”,5000人编制,抢滩“AI诺曼底”。华为通过会战的方式,集中兵力,玩命攻破卡脖子工程。敢于用三流器件做出一流产品;打造软件根技术。华为以一个公司之力抗争美国及其盟友的打压,真的很悲壮,真的是史无前例,真的需要血性,真的需要一种能力,在这些方面和世界性的企业掰手腕。我想起《亮剑》中李云龙的台词:面对高手不退缩,敢于拔出剑来比试比试,即使倒下,也是一座峰,即使倒下,也是一道岭。07吃饱肚子打硬仗,持续优化内部管理变革疫情期间坚守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隔离点建设的员工,华为以“大锅饭”式奖励的方式,给予人均每天2000元人民币奖励,给予疫情严重的海外员工每人每天150美元的奖励。2019年11月11日,华为的最新大锅饭奖又隆重出台。华为将给员工发放两份特别奖金:第一,人人一个月阳光普照工资,11月发放;第二,对参与国产组件切换的人员发放20亿元的“特别奋斗奖”。颁发给应对美国打击遏制做出贡献的员工。华为被美国一制裁,很多高管跟公司要求降薪,因为《华为基本法》中有一个降薪机制。华为历史上有过两次集体降薪,这次又要求降薪。任总认为这是左倾思想,要打仗了,要吃饱饭,不能减伙食。“我们被美国打压的这两年,人力资源政策从未变过,工资、奖金发放一切正常,职级的晋升、股票的配给等一切正常。公司不仅不混乱,反而是内部更加团结,更加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加入我们的队列。抛开了束缚,更加胆大、勇敢地实现了更多的突破,有了领先的信心和勇气。”——20210808《江山代有才人出》华为也扩充了员工持股的人数,但是有一个人,他的持股量一直在下降,当然就是任总。华为也没有因为打压放弃了内部管理的变革。梳理一下华为的内部变革,管理优化一直在做,并没有因为这三年是特殊的时期而顾不过来,就放弃了管理的变革。比如,军团制运作及内部管理、干部履历制建设、后备干部资源池与干部预备队建设、监事会体系建设、AT团队的改组、“主官、主管、专家、职员”的作战序列的建设、合同在代表处审结等。所以这种英雄主义,这种内在的东西,是华为这几年面对打压能够走出来,能够看到曙光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然,也有一定的技术,技术肯定很重要,资源肯定很重要,但是别忘了精神的力量。拿破仑讲精神的力量和物质的力量是4:1,4分精神,1分物质。08报团取暖,汲取一切能汲取的力量所谓抱团取暖,有例可证。2022年3月14日,任总签发文件《关于疫情期间服务类商户租金减免的通知》,这是和合作伙伴共同抱团取暖。2018年中兴公司被美国制裁的时候,任总在内部批示,有“两个禁止,一个不要”:禁止从中兴挖人,禁止搬迁中兴的设备,更不要落井下石。其实华为一家企业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现在的产业形态中,每家企业就是一个环节,一个节点,一个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和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合作起来,吸取他们的力量,整合他们的力量。09“烧不死的鸟是凤凰”刚才讲到华为的会战模式和军团制,这些成果都是任总讲话中提到的。这几年华为面对美国的打压做了什么?任总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系统,叫ERP,美国的制裁是华为不能用ERP,如果华为不能用ERP,就要回到手工记账时代。华为在全球这么大的业务量,回到手工记账时代,大家想一想,不可想象。从销售业绩来看,看到了希望,如果没有美国制裁,华为销售收入按照增长曲线和平均年增长率来讲,应该过万亿,一制裁打到六千多亿,华为在电子百强中的排名,由44位被打到94位。华为不仅是世界500强,还是世界50强,现在被挤出了50强。这几年对业绩影响还是很大的,但是我们看到利润率开始正向提升。关于华为的ERP,可以说华为突破了“乌江天险”。红军突破乌江天险之后,后边三军尽开颜了,胜利回师不远了。ERP是有史以来牵涉面最广、辐射面最高的项目,华为利用会战的方式,联合了公司数千人,联合产业伙伴和生态伙伴,攻坚克难,最后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有句话很值得注意,“新旧ERP的转换,类似于飞机在飞行途中换发动机”。所以这个胜利真地难得,目的是“给世界第二个选择”。所以,和平是打出来的。任总的原话是:“和平是打出来的,我们要用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打出一个未来三十年的和平环境,让任何人都不敢再欺负我们。我们在为自己,也在为国家。为国舍命,日月同光,凤凰涅槃,人天共仰。历史会记住你们的,等我们同饮庆功酒那一天,于无声处听惊雷。”“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善败者不亡。青春泣血,生命绽放光芒。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同时又遭遇百年闻所未闻的风暴打击。翻卷的黑云,夹着电闪雷鸣、山崩地裂般地席卷我们。我们一时惊呆了,手足无措。当我们清醒过来,要像海燕一样,迎着雷电,迎着暴风雨嘶叫着飞翔,朝着一丝亮光,朝着希望,用尽全身力量搏击,奋斗,前进,再奋斗,再前进,嘶喊着胜利。岁月不负有心人。”(20200619《星光不问赶路人》)遭受美国打压的四年,华为通过拼死相争,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13000+颗替代元器件开发● 4000+电路的反复换版开发● 1.1亿行代码自维护可演进● 500+个硬件技术瓶颈突破● 280+软件根技术攻克● 7000+任务令开发● 华为和合作伙伴一起解决了14纳米以上的EDA工作,这意味着任何国产半导体企业都可以使用国产EDA工具设计14纳米以上的芯片● 搭载鸿蒙的华为设备达到3.3亿台截至2022年底在全球持有的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2万件。华为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2019年,85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净利润627亿元人民币;2020年,8914亿元 ,同比增长3.8%,净利646亿元,同比增长3.2%;2021年,6368亿人民币,同比下降28.6%。净利润113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5.9%(研发投入1247亿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2.4%,十年累计研发投入8540亿人民币);2022年,6423亿元人民币,同比微增0.9%,净利润356亿,同比下降68.7%,净利润率5.5%;2023年上半年,31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净利润率15.0% 。这是否意味着:尽管美国的打压还在继续,但华为基本结束四年多的“战时状态”,进入有序经营状态?“公司进入战略突围,创造出‘活下来’的基础,公司大目标是收缩战线,加强向主战场积聚力量,增强在主航道的投入,拼死去撕开一个口子,公司管理好边界,允许内部翻江倒海,为二、三年后突击做准备。”华为这样来应对连续打压,来应对这种呈梯次的精准打压。从任总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来,面对打压时一个公司的内在特质和内在价值观。回头来看,美国对华为的打压犯了战略性错误。四年的打压把华为由狼变成了饿狼,狼性更足。抑制狼性最好的办法就是送到动物园,足吃足喝,让其沉淀、懈怠、躺平、摆烂。从这个角度讲,美国的打压对华为正当其时,华为经历30年了,队伍在懈怠、在衰落,很多中高级干部不愿意出国,不愿意到海外市场,不愿意努力奋斗了。美国这次打压,应了孟晚舟女士一句话: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美国这次打压使华为的精神特质得到了重新焕发。美《亚洲时报》副主编大卫.保罗.戈德曼认为:“美国围堵华为是一场耻辱的失败。这恐怕算得上美国有史以来最彻底的政策失败之一。”这话说得还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还是有道理的。华为的命真苦,生而卑微,与苦难相伴,如蝼蚁;华为的命真好,诞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华为的命硬,因为它经过了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炼;华为的命也真好,因为天道酬勤,老天爷喜欢这种不辍奋斗的公司,所以对华为不薄。任总认为:华为能走多久,能走多远,华为公司未来的胜利保障,主要是三点要素:第一,要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团,但这个核心集团要听得进批评;第二,要有严格、有序的制度和规则,这个制度与规则是进取的。什么叫规则?就是确定性,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用规则约束发展的边界;第三,要拥有一个庞大的、勤劳勇敢的奋斗群体,这个群体的特征是善于学习。如此,华为除了胜利,无路可走!华为这四年的经历说明,一个企业基于企业内在特质持续构建的组织能力,是其在逆境中的抗击打能力,是其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是其在逆境中的发展能力的坚强基石。最后,引用过去在华为非常流行的一句话结尾——“烧不死的鸟是凤凰”!谢谢大家!oraclegoogle麦当劳太平洋爱立信END阅读 50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相关推荐最新发布大家都在看热门人脉圈滴滴们退了,大佬造车的“达芬奇”时刻多家平台收入重回增长,但互联网广告的至暗时刻真的过去了吗?这些“i人”职场求生的艰难时刻,太太太太太难了!中概股2022年财报陆续出炉:涨跌互现,挺过至暗时刻?华为OD全部要转微信了,尊嘟假嘟?评论我来说几句...我来说几句...脉脉App内打开登录查看更多内容、看点评、加好友登录 / 注册热门人脉圈饿了么广州知了科技有限公司到家了四年数码知

聚合营销 - MBA智库百科

聚合营销 - MBA智库百科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0个条目

查看

条目讨论编辑 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聚合营销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聚合营销(Convergence marketing)

目录

1 什么是聚合营销

2 聚合营销的理论依据

3 聚合营销产生的动因分析

4 聚合营销产生的背景

5 聚合营销的核心概念

6 聚合营销的具体内容

7 聚合营销的产品策略

8 聚合营销与市场营销核心概念的对比

[编辑] 什么是聚合营销

  聚合营销是指在数字化的时代, 基于消费者身上出现的新科技和人类持久的行为习惯的聚合, 企业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新科技、多渠道或多手段的组合, 建立、保持和加强与顾客以及其他合作者的关系, 以此使各方的利益得到满足和融合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编辑] 聚合营销的理论依据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对产品、服务以刀少寸这些产品和服务进行的营销活动的反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只有真正了解消费者的企业才能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更加有效地向消费者推销产品和服务, 并能够设计出有效的市场策略, 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培育持续长久的竞争优势。交易营销理论以交易为核心, 并以营销组合管理理论为主。营销组合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如何从管理角度通过内部对营销变量4Ps的控制去吸引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其本质是为了达成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易。关系营销是旨在建立、发展和保持成功的关系的一切活动。关系营销理论是传统交易营销理论的新发展。其理论以建立、保持和加强企业与顾客以及其他合作者的关系为核心, 主要包括创造客户价值的关系营销层次及价值、交换和对话过程理论。

[编辑]聚合营销产生的动因分析

  聚合营销是通过不同种类的新科技(互联网、手机、掌上电脑、电视)或多个渠道的组合, 针对消费者在数字时代所呈现的传统与数字化相融合的价值和行为进行营销的方法。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商业竟争的日益激烈是促进聚合营销理念产生的主要动因。

[编辑]聚合营销产生的背景

  (1)我国市场营销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逐渐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之相适应, 我国企业对于市场营销的理念也经历了从不以市场为导向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过程。中国营销理念的发展, 主要经过了以产定销、以销定产和以需定产三个阶段。企业越来越注重关系营销, 把建立与消费者的长久关系作为营销建设的重点。这表明, 虽然我国的现代营销路并不算长, 但是市场营销理念的发展却是空前的, 以至有学者感叹中国营销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

  (2)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 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我国互联网基础的渐渐成熟, 网络营销也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的网络营销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94年中国国际互联网正式开通到1997年, 我国的互联网营销还处于十分神秘的阶段, 没有成型的网络营销理念, 也很少有企业从互联网的角度去看待营销建设方面的问题。从1997年开始, 我国的网络营销进人了萌芽阶段, 如网络广告和Email营销在中国的诞生、电子商务的促进、不同网络服务的出现等。到2000年底, 网络营销理念开始萌芽, 并且向实用方面转变。2001年后, 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企业界的一个热点。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网络营销服务市场初步形成、企业网站建设发展迅速、网络广告形式和应用不断发展、Email营销市场环境巫待改善、搜索引擎营销向深层次发展、网上营销环境日趋完善。

[编辑]聚合营销的核心概念

  (1)需要、欲望和需求、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市场营销的起点是人类的需要和欲望。人类的需要是指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人类的欲望是指对具体满足物的愿望。

  因此, 企业或营销者在进行聚合营销的时候不但需要了解交易各方的需要和欲望, 更重要的是需要明白到底交易各方的需求是多少。顾客满意度是聚合营销所追求的目标和执行指标; 而顾客忠诚则是聚合营销的中心。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来源于过往经验、他人经验的影响、营销人员或竞争者的信息承诺;而绩效来源于由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所构成的整体客户价值与由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所构成的整体顾客成本之间的差异。顾客忠诚是指顾客对某一企业、某一品牌的产品或服务形成偏好井长期重复购买的行为。顾客忠诚可为公司创造卓越的价值,顾客忠诚为企业利润所作的贡献是通过一系列商业环节逐步实现的。

  (2)交换、交易、关系和网络。交易和关系都是通过交换产生的。而企业通过与顾客、供应商以及分销商等建立长期的、互相信任的“ 双赢” 关系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在市场营销中, 交换是一种价值创造的过程, 交易是指双方之间价值的交换, 关系是指人和人或人和事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在聚合营销中, 企业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新科技、多渠道或多手段的组合, 建立、保持和加强与顾客以及其他合作者的关系, 以此使各方的利益得到满足和融合。

[编辑]聚合营销的具体内容

  聚合营销理念作为企业在数字化时代针对综合型消费者进行营销活动的指导方法, 其内容非常丰富。一方面, 针对消费者在数字化时代所特有的价值和购买行为, 聚合营销理论通过对网上和网下两种市场的分析和整合, 提供了企业展开营销活动的分析框架, 为企业在21世纪进行营销活动指引出全新的视角和营销的依据。另一方面, 聚合营销理念在传统的交易营销理论、关系营销理论以及新经济和新科技中取得了融合。它既强调传统交易营销理论中在数字化时代仍然有效的的营销方法和手段, 同时在关系营销理论的指引下又强调新技术对于企业与数字化时代的客户建立、保持和加强关系, 创造价值的作用。

[编辑]聚合营销的产品策略

  聚合营销的产品策略是客户化和标准化聚合的产品策略。首先, 在数字化时代, 由于新科技和互联网的影响, 产品的定义已被彻底地改变。这意味着在购买行为发生之前,商家和消费者已进行了更多的互动沟通。在聚合营销的产品定义中突出体现的就是一种体验、物质产品和数字产品的聚合, 以及实体产品、核心服务与客户关系的聚合, 对于这种在数字化时代的聚合的产品显然应该采用客户化与标准化相聚合的产品策略。其次, 聚合营销理念是在关系营销理论和传统交易营销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其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关系营销和传统交易营销的营销理念。因此, 客户化和标准化相聚合的产品策略是营销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

  1.聚合营销的产品策略的优点

  与传统营销的产品策略相比, 聚合营销的产品策略把客户当成一个真正的积极的合作生产者。在传统营销中, 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通常是沿着一条产品线进行扩展和修订, 但是在聚合营销中, 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会更多地体现客户化。在传统的新产品策略中, 市场营销部门和研发部门共同推动新产品的开发, 但是现在的聚合营销却要求市场营销部门与客户一起互动以推动新产品的开发, 而研发部门着重于为营销部门和客户的互动沟通以及客户化提供支持的平台。在聚合营销的产品策略中, 品牌是客户自己的, 客户把自己使用的产品称为是“我的品牌” 和“为我设计的品牌” 。在聚合营销中, 客户化的产品策略和标准化的产品策略可以同时通过不同的方式为顾客提供价值。

  2.聚合营销的产品策略实施的具体方法

  虽然在聚合营销的产品策略的设计和执行中, 通常客户化的产品策略和标准化的产品策略是分开进行的。但是企业为了更好地融合它们各自的优势, 需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聚合来考虑。企业在进行产品策略时, 通过分析网上的客户化和网下的客户化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 以顾客的需要及喜好, 整合网络客户化和非网络客户化。在企业提供了客户化的产品后, 还应该思考能够提供给客户的补充性服务有哪些。这些补充性的服务可以通过网上或是网下提供。例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建立了一个界面友好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网站Southwestairlines.com。如果一个客户通过网站或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买了一张机票, 这个网站会询问这个客户是否需要预定房间、选择旅游地点或是购物。由于通过机票, 它已经知道了客户的目的地, 因此它会就客户的回答列出该目的地的一系列选择。

  邀请客户参与产品设计。在进行产品客户化策略时,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企业可以通过在网上或网下邀请客户参与产品设计。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客户化的有关信息来指导其大规模生产。

  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对顾客客户化的选择的分析, 可以预见正在形成的客户偏好的趋势。例如:宝洁公司通过创建客户化定制的网上化妆品网站Reflect, 可以知道客户对于产品特性偏好的想法, 这可以在它的大规模生产中得到运用,并且还可以根据客户偏好的转变, 预见市场上的消费者偏好趋势, 创新出更令客户满意的产品。

  网络经济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进步、网络用途的多元化以及人们对互联网使用的越来越频繁, 使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当今的消费者是传统消费者与数字化消费者的聚合即综合型消费者, 他们的消费既采用传统的渠道也采用网络所提供的数字化渠道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对数字化时代的综合型消费者, 单纯的传统营销手段和网络营销手段不能完全具有针对性, 因此, 对于这类日益增长的消费群体, 应根据其独特的消费者行为, 采用将传统交易营销、关系营销及互联网和高科技相结合的方法—聚合营销。由于聚合营销理论产生的时间较晚, 在严密性、系统隆和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无法与传统的营销相提并论, 正因为理论研究方面的欠缺, 人们对聚合营销这种新的营销方式,其概念和内涵以及营销策略的制定与执行都认识不足。目前聚合营销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是:完善聚合营销的概念和理论, 使其能够更加科学系统地指导数字化时代的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将聚合营销正确应用到企业实际中去, 更好地满足当今综合型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要与欲望, 使消费者满意;建立、保持和加强与顾客的关系,获得持续利润, 使企业基业常青。

[编辑]聚合营销与市场营销核心概念的对比

  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概念包括:需要、欲望和需求, 产品, 价值和满足, 交换和交易, 营销和营销者, 营销管理。通过这些概念与聚合营销核心概念对比可以发现, 聚合营销核心概念有很多地方与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概念是相同的。这说明聚合营销是在传统市场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比较传统市场营销, 聚合营销更加注重对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追求, 更加注意营造与顾客间的关系与网络。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以及更为丰富的消费信息的获得需要企业用新的营销方法和手段来满足顾客的需要。而这些与传统市场营销核心概念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聚合营销优越性的体现。

来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8%81%9A%E5%90%88%E8%90%A5%E9%94%80"

打开MBA智库App, 阅读完整内容

打开App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或投诉举报。

本条目相关文档

 {业务管理}聚合飞信与VPMN业务的营销案 13页 {营销策略}聚合与传递垂直化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价值及应用策略 11页 电视节目的社区化聚合与跨媒体营销 3页 电视节目的社区化聚合与跨媒体营销 3页 聚合营销的产品策略 2页 聚合营销的产品策略 2页 聚合型消费者行为与聚合营销战略研究 2页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聚合飞信与VPMN业务的营销案 14页 聚合营销的产品策略研究 103页 服务营销中的细分与聚合 3页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东风,连晓雾,方小莉,Lin,林晓辰,Tracy,苏青荇. 页面分类: 营销类型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聚合营销"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知识点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问答

首页

专题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百科VIP

百科VIP会员权益

无广告阅读

免验证复制

开通/续费百科VIP

登录

消息

昵称未设置

百科VIP

未开通

收藏夹

账号安全中心

我的页面

我的贡献

我的讨论页

我的设置

退出登录

打开APP

导航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本周推荐

最多推荐

生产线包装印刷宗庆后消费经济纪梵希第一性原理智能卡批发食品软预算约束

奶头乐理论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则情绪ABC理论垃圾人定律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破窗效应INFPSWOT分析模型21天效应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此页面最后修订:11:08,2017年2月6日.

智库首页 -

百科首页 -

关于百科 -

客户端 -

人才招聘 -

广告合作 -

权利通知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2024 MBAli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

意见反馈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 MBA智库App 查看 (我的 > 帮助与反馈 > 我的反馈)

知道了

聚合时代 | 聚沙成塔 合之以诚

聚合时代 | 聚沙成塔 合之以诚

首页

关于聚合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行业动态

服务案例

联合云仓

匀城生活

专业的电商运营团队

我们拥有多年的电商运营经验

致力于为国内各类中小型电商提供高质量电商运营及周边服务

查看详情

一流的仓储物流等服务

基于多年深耕电商的从业经验用心打造

为电商卖家及生产企业提供一件代发、线上分销及本地团购服务

查看详情

我们的服务项目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电商数据累计服务全国三万余卖家,电商数据实施监测,了解行业最新销售动态,以销定产。 查看更多

分销对接对接全国电商达人及数万电商卖家分销渠道,展示商品详情,助力产销对接。 查看更多

仓储代发解决本地快递物流高价痛点,提供免费仓储及一件代发,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时效。 查看更多

本地团购本地团购平台8万余粉丝,结合社区驿站,上线平台直达消费者手中。 查看更多

关于我们

公司自成立于2016年6月30日,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专注于电商平台运营及管理咨询业务的发展。秉承“客户优先、服务优先”的经营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汇集业内专业人士,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和强大的运营管理经验的支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优质服务。

查看更多

*/

聚合时代:从80/20到长尾(长尾理论)书评

聚合时代:从80/20到长尾(长尾理论)书评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购书单

电子图书

豆瓣书店

2023年度榜单

2023年度报告

购物车

聚合时代:从80/20到长尾

铂程斋@喷嚏网

评论

长尾理论

5

2006-11-27 15:55:55

        古老经济学,讲述的是:稀缺资源的选择。现在,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丰饶经济学:长尾。        在商业市场上,资源稀缺,不仅仅是指物质的匮乏,更多的是指商品从生产过程到消费市场的艰难:需要专门化的生产、专门化的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等。对应需要各行业的专门人才。一句话:物质成本、管理成本、时间成本使得80/20成为商业价值选择的圭臬。        但如果各个环节的瓶颈一旦打破,大热门式的选择,就会从热门标准向个性化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质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或感到以下事实:        [1]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工具。工业时代留下了庞大的优质的人力资源。在传统的商业经济外部,产生了自产消的循环经济。在很多行业,专家和业余选手的差距正在缩小;        [2]商品和选择的无限可能,使得市场更加细分,热门产品仍然畅销,但其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人们可以参与产品的设计,改变其市场边界,并使具有情感的体验;(因细分,而使市场无限向下延伸的形态,称之为“长尾”)        [3]通过搜索引擎,人们现在亲自动手,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长尾,简单地说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商业框架或模式:拥有大量的自生产者,通过低成本的数字商品存储(或与有形产品混合),建立聚合标准和信息过滤器,并通过搜索和社区关联,用户口碑,建立顾客关系,并从中获利。        符合“长尾”经济学的企业已经存在,比如ebay、亚马逊、yahoo、阿里巴巴、google等。        长尾对传统经济学的冲击,对传统的商业、营销逻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出于情感或其他的意图,消费的市场,远远大于商家想要控制的市场;        [2]人们之所以相信热门,是因为商品种类的局限。只要有选择的可能,人们就会选择个性化;        [3]免费是商业中可以理解的要素;        根据“长尾”的见解,未来的数字化企业,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以充分利用这种趋势:        [1]开放式系统: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专业工具,提供插件式产品框架,鼓励用户自定义、用户设计驱动;        [示例]XNA、Lego玩具工厂、软件浏览器插件、换肤等        [2]超级聚合:提供聚合器,聚合大众需求;        [示例]google 、百度搜索        [3]信息过滤:利用集体智慧建立民主化的评价标准、关联社区服务等,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示例]page rank 、豆瓣        数字时代,不缺产品,也不缺注意力,而是需要信息的整理和超级聚合。数字技术的发展,把“长尾”突现得如此明显。         相信很多很多年以后,当生物技术也突飞猛进时,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呵呵,这或许就是“长尾”的终极梦想。        “长尾”一个聚合时代的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原发:喷嚏网(读书、培训、8小时外的健康生活!)之 铂程斋 品书      www.dapenti.com 原创作品

有用 25

没用 6

有关键情节透露

转发 2

微信扫码

新浪微博

QQ好友

QQ空间

> 长尾理论

作者:

[美] 克里斯·安德森

出版:

中信出版社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页数:

235

时间:

2006-12

© 2005-2024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天眼查-商业查询平台_企业信息查询_公司查询_工商查询_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商业查询平台_企业信息查询_公司查询_工商查询_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子基金旗下官方备案企业征信机构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天眼一下天眼一下你还没有输入关键词应用综合查询高级搜索批量查询天眼地图全球企业风险查询查老赖查风险查诉讼专项查询新增企业受益所有人企业核名查商标查公告企业库创业公司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园区大全合作通道商务合作企业信用管理媒体合作目前仅针对媒体工作者开放联系销售API接口,专业版产品方案咨询合作咨询:400-608-0000企业级产品专业版风险监控企业尽调营销拓客数据API智能尽调智能风控智能填单专业版数据API咨询电话400-608-0000开通会员个人VIPSVIP企业套餐会员介绍登录/注册打开天眼查APP 扫码登录 更快 更安全扫码成功,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重新扫码登录即表示同意《用户协议》《隐私权政策》免费注册请输入手机号获取验证码收不到验证码?试试语音验证注册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返回登录返回登录找回密码+86获取验证码无法接收验证码?确定短信登录/注册密码登录+86请输入手机号请输入密码忘记密码登录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隐私权政策》+86请输入手机号获取验证码请输入验证码无法接收验证码?登录/注册未注册的手机号验证后将自动登录;仅支持中国大陆手机号注册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隐私权政策》小程序APP微信反馈客服中心顶部快速链接诉讼查询年报查询税号查询专利查询公告查询商标查询版权查询备案查询专业版API接口查老赖企名录网站地图姓氏大全法院大全公司地图热门人物热门搜索招聘查询招投标查询上市企业查询经营异常查询关于天眼查关于我们用户协议隐私权政策版权政策免责声明投诉指引意见反馈加入我们联系天眼查天眼查客服 : 400-608-0000工作时间 : 工作日 9:00-19:00工作时间 : 非工作日 9:00-18:00商务合作 : kf@tianyancha.com未成年人保护电话 : 400-608-0000天眼查微信公众号天眼查小程序小程序天眼查APP扫码下载APP涉企举报专区投诉数据来源: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95号 天眼查营业执照天眼查客服:400-608-0000版权所有:北京天眼查科技有限公司 ©2024 TIANYANCHA 京ICP备18045476号-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1026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8-0000举报邮箱:jubao@tianyancha.

彭兰:重构的时空——移动互联网新趋向及其影响 - 知乎

彭兰:重构的时空——移动互联网新趋向及其影响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彭兰:重构的时空——移动互联网新趋向及其影响猫哥清华新传考研漫无止境猫哥团队|新传考研猫【摘 要】:移动互联网是由终端网络、用户网络(人的关系网络)、内容网络、服务网络四个层面交织构成的,移动互联网对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影响,主要是基于这四个网络上发生的变革。从终端网络的发展趋向来看,在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未来将形成“人—物”合一的新时空。从用户网络层面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行为将呈现碎片化、并发性和再虚拟化等新特征。而在新的人与人的聚合模式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将成为更重要的“生产力”,移动互联网也会将更多的线下“社会圈子”扩张为线上“圈子”。从内容网络层面看,公共传播模式和公共话语空间将发生进一步变革。从服务网络层面看,场景经济、数据经济和共享经济等,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经济的新思维或新模式。【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碎片化;社会圈子;场景经济;数据经济;共享经济移动互联网是由终端网络、用户网络(人的关系网络)、内容网络、服务网络等几个层面交织构成的,理解移动互联网构建的新空间,需要以理解这四个网络上发生的变革为基础,移动互联网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影响,也是在这四个层面的变革及其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终端网络:“人—物”合一新时空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不同于PC互联网的空间。它在物理上的基本构成单位——终端,与 PC 电脑这样的终端相比,有着更大的流动性(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的区别)。而这也使得映射在这些终端上的用户的行为发生的时空,变得更为自由这样一种时空实现了流动中的人的连接与聚合,也为流动中的人的需求的定向满足提供了各种可能。但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移动终端,只是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它们仍是传统互联网思想的延续,这些终端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与传递者,它们离不开人的控制。也就是说,目前的互联网信息传播,主要是以人为中介的。而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影响了信息的采集与利用的水平。而在物联网的视野下,我们将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未来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一切物体,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智能的终端,它们可以自主地发送或接收信息,物与物之间也可以实现智能的连接与互动,而不再完全受制于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各种电器都能进行智能传感的“智能家居”将让他们直接感受到物联网应用带来的变化,但无疑,物联网将超越智能家居,而在各个层面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带来全新的产业形态。人体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物体”,或者换句话说是一种“人肉终端”(这个说法在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里面也有体现)。而对于人体的信息及人的活动信息的采集来说,可穿戴设备就是重要的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可以自动采集人体信息(如体温、血压、脉搏等)或与个体用户相关的信息(如位置信息),将这些信息自动传送给相关的人或设备,这意味着人的状态更多地被“感知”。当然,由此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负面影响)也将日益突出。未来的人与他所关联的物体间,会形成一种如影随形的“共生关系”。从服务角度看,对于人这样的用户的存在状态与需求的衡量,将不仅仅是靠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统计变量或用户行为等数据,与人相关的物的状态、人与物的关系,也将成为描述一个用户的新维度。今天的用户平台是人聚集的地方,而未来的用户平台,也将是人与物共生的平台。人们可以借助这样的平台,与自己的身体以及其他关联物体进行对话,而新媒体的信息与服务,也将建立在“人-物”二维体系的数据的分析基础上。物联网技术将使得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成为“人-物”合一的新时空,这个空间不仅是人与人的互联,还包含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等各种方式的互联和互动。 二、用户网络:新行为特征与新聚合模式尽管在物联网的前景下,人会作为一种终端存在,并与物产生深层信息交互,但另一方面,我们还是需要独立地研究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结构将发生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对于社会和文化的深层影响,也体现在用户行为的变迁中,以及人与人的新聚合模式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组织方式变化。(一)移动时空用户行为特征:碎片化、并发性、再虚拟化移动互联网用户是在移动、变化的空间中随时随地进行着信息阅读、社交和其他活动,长期的浸淫,将使用户行为呈现出更多的碎片化、并发性,而 VR、AR 等技术则将带来人在新层面上的虚拟性。1. 碎片化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来说,媒体信息的消费,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各种零星的时间段,也就是媒体使用时间变得碎片化,在这样的碎片时间里,人们更倾向阅读短平快的信息。另一方面,为适应用户的变化,媒体的传播也变得碎片化。因担心用户在手机屏幕上不喜欢长文章阅读,一些报道的篇幅也缩短,因而呈现出碎片化特点。另外,相对过去在事件发生后进行的完整报道,移动时代的媒体报道处于不断更新中,很多报道只能反映一个进展中的事物的某一个片断,这似乎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传播的碎片性。然而,信息消费的碎片化和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是否一定意味着用户阅读的浅层化以及思考深度的下降?尽管短文章阅读越来越多,但今天移动终端用户并没有与长文章绝缘。2015 年,在本人与腾讯网“企鹅智酷”的合作研究“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2015)中,企鹅智酷通过其网民调研平台,对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的海量用户做了几次大型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用户在移动端阅读长文章的频率,是“每月偶尔”或“基本不阅读”。但调查同时也表明,每天都会在移动端阅读长文章的用户占比 19.6%,每周偶尔阅读的比例是 28.2%。而吸引人们进行长文章阅读的题材主要是社会、文化、历史和人物等。这说明,移动用户并非绝对排斥长文章。读长文章还是短文章,主要还是取决于用户对内容或话题的兴趣和内容本身的特质。即使越来越多的用户只是碎片化地读短文章,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的阅读和思考就一定会停留在浅层。过去的纸质阅读所说的“深”,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完全基于媒体提供的信息来实现“深度”阅读与思考,但他们的思考其实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媒体视角的限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在开放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中,主动地去寻找相关信息(包括他人的评论)并构建起对一个对象的认识框架与意义结构。当用户为了特定目的不断去延伸自己的阅读对象与阅读领域,那么即使他读的很多都是短文章,最终这些短文章也可能汇聚成深度的认识与思考。因此,碎片并非可以简单与浅阅读和浅思考划等号。对于碎片化传播产生的种种担忧,典型地代表了新传播技术出现时所引起的不安。当原初的口语传播时代被文字时代所替代时,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形。对文字传播的批评甚至延续至麦克卢汉,麦克卢汉曾指出“字母是一种视觉碎片化和专业主义的技术”,(麦爷爷的名言)它将导致“一片已分类数据的荒漠”。他还批评印刷品提供的传播渠道是狭隘、线性,甚至支离破碎的。而作为对比,口语主要是人的面对面传播,它伴随着手势和身体接触,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而不仅仅是听觉。如果说传播的理念是一种灵魂的交往的话,那么文字只能说是这个理念的一个可怜巴巴的影子。他也因此把电视所代表的“电子时代”看作是古老的口语文化的复兴并为此欢呼。但现实却正如《信息简史》作者詹姆斯 · 格雷克所指出,人们并没有怎么怀念那个已经消逝的原初口语文化的世界,直到 20 世纪,当各种传播的新媒体方兴未艾之时,那种不安和怀旧才再度抬头。(名言)类似地,在电视兴起之后,很多人也对电视传播对文字传播的冲击表示了担忧。尼尔 ·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更是集中地对电视时代的娱乐化倾向进行了批评。他指出:“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来自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样。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这个表述很好,可以用讲述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化)但是,现实是,电视文化并没有使印刷术退至文化的边缘,而电视也并不只是带来娱乐化的内容。过去几十年的媒体娱乐化,也并非只是发生在电视领域。尽管每一次新的传播技术变革都会伴随着这些担忧和质疑,但是这些技术也在不可遏止地推进。它们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影响,也许不是简单地用“进步”或者“退步”可以评判的。除了信息传播与消费的碎片化外,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行为也可能越来越趋向碎片化。正如人们所感慨的,移动终端把人们的一切时间变成了碎片时间。人们的行为也是在这样的碎片时间中进行。这与人的行为另一个特性——并发性紧密相关。2. 并发性移动终端越来越“无所不能”而又随时可得,人们在同一时空里可以做的事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人的行为的“多道并发性”。移动终端使得越来越多人“一心二用”、“一心三用”,就像计算机并行处理多道进程一样。然而就像计算机在运行多道进程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一样,人的处理器——大脑在多道任务中不断跳转进行处理时,也许同样会发生“内存”和“CPU”等资源不足甚至“死机”的现象。尽管看上去短期内有些用户的潜力会因此被进一步激发,但长期的多道并行处理,也可能会使用户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处理任务的效率反而下降,也可能导致人的记忆能力减弱。美国学者克莱 · 舍基是一位新媒体的研究者,也是新媒体方面的教授,但他近年来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禁止使用电子产品,他在一篇文章中引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结论称,多任务处理并不能锻炼出在多种任务之间切换的能力,经常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人难以选择到底该专注于哪个任务,效率反而可能下降。多任务处理常常会带来信息过载。有神经学家指出,信息过载会触发大脑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还有记忆方面的专家指出,记忆需要固化才能转变成长期记忆,而固化会受到任务切换的影响。如果总是多任务处理,记忆固化就难以形成。要对多任务处理对于人的大脑、心理以及完成任务效率等的影响做出明确判断,还有待更大规模、更深层的研究。但“并发性”这种行为特征,必将会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成为人们行为的常态。而对于信息和服务的提供者来说,他们更多地是在争夺某一时空下用户大脑的“多任务处理系统”中的有限资源,获得用户“脑力资源”的挑战变得更大。3. 再虚拟化互联网的初期,人们沉醉于虚拟化的生存,在这个阶段的虚拟化,更多地体现为身份的虚拟性和互动方式的符号化,人们试图以身份的虚拟性来去除现实社会的约束,获得释放的快感。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身份的虚拟性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越来越多的网络空间里,人们需要以真实身份出现并且和熟人进行互动。但 VR(虚拟现实)和 AR(增强现实)技术的出现,给了人们新的“虚拟化”的可能,这种虚拟化不再强调身份的虚拟性,而是强调通过虚拟获得的真实的感官体验甚至真实的在场感。这是人的新一轮的“虚拟化”的开始。VR、AR 技术改变了人与内容的关系——从阅读、观看到进入,同时,它们也在改变人与人的互动模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社交正在变为可能。2014 年春天,Facebook 收购了 VR 技术公司 Oculus。之后,扎克伯格多次表达了他将虚拟现实视为一个“社交平台”的观点。这样的虚拟社交,是以虚拟技术来复原真实空间与真实感受的全方位互动,它同时又提供了超越现实空间的新的互动可能,人们又一次获得了角色选择的自由,并且能以真实的体验来扮演自己选择的角色。进一步而言,VR、AR 技术会带来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同一化。现有的移动终端已经使得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同一化变得可能,且能带来缺席的在场感,但这只是提供了一种心理与注意力的“在场”(在场是虚拟在场,不是客观的真实在场)。而 VR 或 AR 技术则可以创造出逼真的身体在场感,于是也创造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新关系。尽管 VR、AR 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前景还并不完全明朗,但是新的“虚拟性”给人们带来的新自由与新约束,都令人遐想。移动时空中人的行为变化,是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影响的主要体现之一,也应是未来的研究重心。诚如波兹曼所言,媒介是认识论。媒介的传播方式、使用方式以及它传播的内容本身都会深化到认识论的层面影响人们的观念与行为。每一种革命性的媒介和新的信息形态必然会带来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的变化,但对于移动终端带来的碎片化、并发性、虚拟化等现象,也许我们不能简单以进化或退化来界定,更不应拿以往的或现有的经验作对照去评判。(二)新聚合关系:改写的社群和扩张的圈子移动时空中的用户文化,更多地是体现为集群文化,也就是人与人连接、聚合后形成的文化行为与文化现象。而与 PC 互联网年代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的连接和聚合方式将更为紧密,其中社群和圈子两种模式更为典型,它们的发展,也会改写虚拟社会的社群和现实社会的圈子。1. 从情感性满足转向生产力激发的社群“社群”这个词,近两年被频频提及。尽管今天的从业者和研究者对社群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社群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特征:社交平台上人群的紧密聚合与互动。虽然“社群”与“社区”都来自于英文“Community”,看上去它们似乎只是同一英文概念的不同译法,但今天之所以“社群”这一提法更盛行,还是有其原因的。与早期互联网上的论坛等社区相比,社群更接近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也就是其成员更具有群体意识、群体归属感,也更具有一致的行动能力。早期互联网社区的成员获得的满足更多是情感性的、心理性的,一些社会成员也会获得归属感,但那种归属感也更多停留在虚拟社会层面,它对成员的现实归属感和社会资本影响有限。在那样的社区里也会不时地形成某种一致行动,但那些行动是偶发的,而不是常态的,其目标也主要是意见表达和社会行动。而今天的社群的归属感,有些会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关系,一致的行动在某些社群中也会常态化,且越来越多地与创造、生产等相关联。今天的社群更多地出现在“社群经济”这一语境下,社群经济目前主要有三种指向:一是将社群作为服务对象或营销场所;二是挖掘粉丝社群的价值;三是集合社群成员力量来进行共同创造或经营活动,让社群成为一种生产力。而第三种指向,被很多研究者和实践者认为是社群经济更理想的目标。要实现“社群成为生产力”的目标,除了成员间兴趣、目标的趋同和更强的成员连接机制外,还需要为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提供空间,当然也需要每个个体全方位贡献自己的能量,即进行智力、行动力、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对于未来的社会组织模式来说,除了现有的组织机构外,某些成熟的社群也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罗辑思维》(社群经济的典型案例)的创始人罗振宇认为,新媒体的本质就是社群。未来每个人都会摆脱工业时代给我们固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自由联合,形成社群。尽管这一说法有夸大社群价值的嫌疑,但对于社群未来的影响,我们的确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社群也会更多地促进网络亚文化的形成。亚文化是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社群本身的维系点就是共同的兴趣、价值取向等,以此为前提的成员互动,有可能发展出社区的亚文化,例如自己的语言模式、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价值体系等。2. 从线下向线上扩张的圈子文化移动空间中的成员的聚合,还有另一个维度的考察,那就是圈子。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圈子现象与圈子文化更为突出。罗家德等学者认为,抱团所得到的人际关系结构可分成三种不同形式。派系、纯情感性的非正式团体及圈子。派系是一种利益导向的、边界相对封闭的、对抗性的非正式团体;“纯情感性的非正式团体”是友谊组合的、边界模糊的和非对抗性的群体,而利益导向的、边界相对模糊、非对抗性的人际关系结构称之为“圈子”。“圈子”追逐权力、资源,并按一定的规则对其进行分配。尽管今天的研究者对互联网上的“圈子”有各种不同的界定,但有些研究是将圈子与社群混同在一起,而罗家德的界定更具有学术意义。泛泛地把网络中的社群等同于圈子,那圈子的研究也就失去了特定指向。罗家德等研究者在对中国企业的个案研究中发现,“圈子”的利益导向本质,使得组织中“圈子”以资源分配者为中心:谁拥有权力,谁分配资源,谁就成为“圈子”的中心;资源分配者可能是正式组织中的领导,也可能是非正式的领袖。若组织刚好仅存在一个“圈子”,那“圈子”与正式组织的重合性会相当不错。上述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圈子与正式的“组织”有着直接的关联。类似地,网络中的圈子,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现实中的“组织”等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这正是网络圈子与社群的主要差别——社群是以成员的共同兴趣或利益为连接核心,它们往往超越了现实关系结构,特别是超越了传统的“强关系”,而圈子更多地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强关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罗家德还认为:“从短期行为和静态结构来看,圈子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方面,然而,一个圈子不仅是一个集体单位,也是围绕个体来发展的。从短期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确实表现得像一个集体主义者,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他这样做是为了积累潜在的社会资本并实现他自己未来的个人目标。”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在中国圈子对于个体的意义。在 PC 互联网时代,虽然在中国也出现过“同学录”等以现实社会关系来维系的社区,但是,那些社区很难成为“圈子”。而以前组织内部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传播,也更多地在工作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新应用,使得“圈子”在移动时空中大规模“进驻”,圈子文化也以新的方式漫延。今天的微信群就是典型的圈子文化。微信群所形成的圈子,既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现实社会的圈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复制着现实中的社会关系结构,包括权力关系。以往的网络交往多是以打破现实社会的圈子为目标的,而群却反其道而行之。人们重新回到各种既有的社会圈子里,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被这些圈子加上了更大的“枷锁”。而在整体上,微信群会强化某些社会圈子的边界。在圈子内部,人与人的界限却被模糊,强调大家都是一个“圈子”的,就会削弱其中个体的独立存在感。中国社会本来就是人和人的界限感不明晰的社会,家庭成员之间、单位成员之间缺乏界限感,往往会使人觉得无法自主,而微信群这样的圈子在某些时候会进一步模糊界限感。由于利益和权力结构的影响,圈子往往会强化同质性与服从性,而抑制人们的异质性。尤其在意见表达方面。即使如此,圈子之所以广泛存在,在移动空间中不断发展,还是源于圈子给成员带来的归属感甚至阶层感,甚至成员间可能发生的资本、资源交换,以及在某些时候圈子对个别成员形成的集体性支持等。尽管多数人在圈子中会受到约束、抑制,个体的独立感也会减弱,但是,退出圈子的行为并不经常发生。在微信中,早期退出微信群是在众目睽睽下的,尽管后来的微信优化了退群功能的用户体验,但是,很多人还是为了某种期待而选择留在群里。圈子作为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的重要体现,将会持续地影响着移动空间中的多数人。三、内容网络:重构的公共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互联网的政治、社会影响,部分来源于它塑造的公共传播和公共话语空间。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网络的结构会进一步发生变化,公共信息生产与传播、公共意见形成机制也会发生更深层变革。(一)公共信息生产更趋“现场化”、“分布式”尽管我们不能把移动互联网只是看作一种“媒体”,但无疑,以公共信息生产与传播为核心的媒体属性仍是它的一种重要属性。移动终端和各种移动平台的发展,为互联网的公共信息生产带来了一些新景象。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使得公共信息生产,特别是新闻内容的生产,更多地来自新闻发生的“现场”,其中,用户在新闻现场提供信息的比重会继续上升。对媒体而言,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的“直播”,频率与范围也会增加。新闻现场感也可能会通过 VR、AR 等技术传达给用户。媒体的现场化新闻生产并不只是一种空间上的转移,它也意味着新闻生产时间的压缩,对于从业者来说,挑战无疑会加大。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生产将更趋向“分布式”处理,也就是专业媒体这样的“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削弱。除媒体外,政府机构、企业、各种组织以及个人在信息生产方面都拥有了更多的权利和技术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广泛的信息生产系统,各种分散的主体在这个系统内部会形成自然的协同,以各自的方式提供各个不同角度的信息。尽管没有统一的指挥系统,但是,各种主体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会网络、自组织等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工作,尽管这些机制也会在很多时候失灵。(二)技术力量对公共信息分发平台控制力加强从信息传播角度看,移动互联网也会使得公共信息的分发渠道发生进一步变化。互联网上内容分发渠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门户类整合平台为主。在中国,商业门户网站是其典型代表。这些网站作为内容的集成商,以编辑的判断为基础进行内容筛选,将媒体的内容二次贩卖给用户;第二个阶段,搜索引擎作为分发工具的作用凸显出来。谷歌、百度等不仅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在内容提供者与用户之间进行匹配,还利用搜索技术,通过专门的新闻或资讯频道,形成自动化内容分发平台;第三个阶段,社会化媒体平台开始成为新的内容集散与分发地。在这些平台上,媒体内容的再分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激活的用户的人际传播网络的规模;第四个阶段,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类似于“今日头条”这样的客户端出现,它们以“个性化”为卖点,为内容与用户间的匹配提供了一个新维度的依据。在今天,这四种模式正在逐步整合、相互渗透,而社会化媒体和机器智能推荐这两者的权重更大。这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移动互联网内容分发的主要机制。而这两个平台主要是由技术性公司控制的,这也就意味着技术性力量对公共信息分发渠道控制力在不断增强。(三)社会圈子成为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如前文所述,“圈子文化”在移动时空中开始新一轮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圈子不仅是一个用户互动空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话语空间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阶段:在早期以及“Web 1.0”时代的互联网中,新闻组、聊天室、BBS 等是主要的公共话语空间。这类公共空间的主要特点是较大规模、跨越时空的陌生人的聚合,其中不少空间中人的聚集是临时性的、过客较多。在这样的空间里的公共性交流,意见表达往往会较为直接,因为匿名性给了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样的公共空间,更多是通过其群体性的力量来起作用,尤其是通过舆论来影响某些公共事件与公共决策。“Web 2.0”兴起后的头几年,博客成为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与以往多对多的互动空间不同的是,博客是以写作者个体为中心、阅读者围观的互动模式。虽然理论上博客空间之间可以形成链接,但多数时候博客作者之间还是彼此隔离的。这种公共空间特性使得某些个体在信息和意见传播中的话语权力被凸显,而他们更多来源于媒体之外。虽然博客作者也可以匿名,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博客作者往往是实名的,出于对自己的社会声誉的考虑,他们的公共话语表达会较为谨慎。后来的 SNS 网站和微博,为大规模的社交性信息传播提供了可能。用户的社会网络(关系网络)被疏通、彼此连接,这些关系网络也成为公共信息与意见的流通渠道。但在这些公共空间特别是微博空间里,弱关系对于公共信息传播的作用更为明显。此外,用户用粉丝转发、评论这样的“投票”机制,将其中的某些意见领袖“推选”出来。意见领袖的脱颖而出,除了自身的因素外,更是因为他们被其他用户赋予了“权力”,也被期待成为众人的“代言者”。但粉丝与意见领袖的关系,往往是超出现实的社会权力关系的。移动互联网中,类似微信群这样的应用,推动了社会圈子的强化。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社会圈子,既不同于以往的社区,也不同于微博上以弱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社会圈子映射着现实社会关系,无论是权力关系,还是利益上的关系,或是其他。作为一种新的公共话语空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等对信息传播和意见形成起着强烈的约束作用。移动空间中社会圈子的权力中心,无论是现实社会已有的权力中心,还是在移动空间中形成的,常常会对信息与意见的走向形成直接的影响。即使不是因为权力中心的作用,圈子中一旦形成主流意见,其反对的声音往往会是微弱的,“沉默的螺旋”在圈子中发生的机率很高——因为人们都会顾忌到现实的人际关系与社会资本。在这样的空间里,对一些信息的质疑、查证也会变得困难。但另一方面,某些职业性的社会圈子,其成员的专业背景相似,兴趣方向一致,在这样的圈子里,人们对于某些专业话题的讨论可以非常深入。经过专业圈子赋能的信息也可以从圈子内流向圈子外,并影响到圈子外的公众。这时,圈子起到了强化专业性力量的作用。当然,未来移动时空的公共话语空间绝不只是“圈子”,其他类型的公共话语空间仍会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四、服务网络:新时空下的新经济与新思维移动时空带来了新经济模式,而这些新模式也需要新思维的支持。下列几个方面是移动时空中的典型的新经济思维,当然,这几者是彼此交叉、互为支持的:(一)场景经济:基于场景感知与适配的新经济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服务,越来越多地强调场景思维。这首先是因为移动互联网中 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得到普遍应用,这意味着,服务商可以对每个用户进行实时定位,并向不同位置的人们提供不同的信息和服务。但场景并不只是与“地理位置”相关,与移动时空下用户状态相关联的,还有一整套“场景”要素。具体而言,(场景这个词需要记住,以及构成要素)构成场景的基本要素包括:空间与环境、用户实时状态、用户生活习惯、社交氛围等。同时,场景还需要区分共性化场景和个性化场景两个不同层面。共性化场景是在一般人群中具有普遍性、普适性的场景要素,对共性化场景的理解与运用,是移动服务的标配。个性化场景则是在特定时空下与个人特征相关的场景要素,对个性化场景的定位与利用能力,是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竞争的方向。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作用,是帮助服务提供者更好地感知用户所处的“场景”,以便为他们提供更为便利、个性化的服务。无论是电子商务的最新进展,还是近几年兴起的各种打车应用或“到家”服务等,都是在这个方向上推动着传统服务业的变革。当越来越多的信息与服务依赖场景这一变量时,场景本身,可以成为信息组织、关系组织与服务组织的核心逻辑,可以成为信息—关系—服务等几者连接的纽带,未来的场景经济可能意味着,以场景为核心来重新构建信息流、关系流与服务流的入口。(二)数据经济:数据为基础资源的新经济模式在 2014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数据专家涂子沛在其演讲中指出,未来经济是数据经济。所谓的新经济就是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为先导的、为核心的经济。而智慧、知识、信息和数据的关系是:信息是有背景的数据,知识是有规律的信息,智能是机器获得大量数据之后为人类自动地提供服务产生智能,所以说数据是一切的基础,也是未来新经济的基础,未来的新经济也可以称之为数据经济。对用户数据的采集与深层应用,也将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是它改造传统行业的重要杀手锏,O2O 应用、场景应用以及共享经济平台,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在未来用户数据的采集中,会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如前文指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是人—物一体的时空,物的数据成为描述人的状态与环境的重要参数,而这些数据的采集,需要依靠物联网技术。未来的医疗健康行业将是数据经济应用的典型行业之一,数据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几个方面:其一是人们对自身运动及健康状态的实时记录更为便捷,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监测和管理自己的健康;其二是这些状态数据可以方便地实现分享。这些数据可以分享给社交平台上的好友,在他人的关注与激励下,人们的运动热情会得到提升。这些数据也可以分享给相关的物联网平台,用户可以在软件或专家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同时,这些数据在未来也有可能直接发送给人们的私人医生,使他们获得及时的治疗方案;其三是基于大规模的用户数据的集中收集与分析,可以建立起医疗数据库和分析模型,这可以为病人和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支持。金融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会出现变革。这不仅表现为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兴起,还包括依托移动平台的理财产品、P2P 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小额信用借贷交易)、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等。移动互联网不仅可以提供方便的交易平台与手段,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如网络行为数据、社交关系数据以及网络黑名单等)进行分析,对个人信用进行评估,即进行互联网征信。除了医疗、金融等行业,其他传统行业的“互联网+”,也多是以数据资源为“+”的基础或纽带的。(三)共享经济:需求—资源的新连接模式Uber、滴滴出行等应用,不仅仅是 O2O 的服务模式创新,更体现了共享经济(也被称为分享经济)的思维,尽管这些新应用在发展中也备受争议,但是,共享经济这样一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共享经济”的思想通常被认为源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马科斯 · 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琼 · 斯潘思两位社会学教授,1978 年他们在其合作发表在《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上的论文《社区结构和协同消费》(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了与“共享经济”相关的概念“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①而相较“协同消费”这一概念,从其发展而来的“共享经济”,不只是关心消费者之间的协同和共享,更关心促成这种协同和共享的平台和机制。在美国,对于“共享经济”的一种界定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将闲置或未充分使用的资源(包括时间、空间、物体)等就近向需求者提供及时服务,互联网平台对供需进行资源组织和调度管理,形成事实上的产品品牌,平台上的服务供应方以独立承包商身份向需求方提供服务,平台收取服务佣金。今天被广泛认同的共享经济的典型,如 Uber 等租车应用、Airbnb 等(行业巨头),都是符合这个界定的。虽然对共享经济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共享经济的特点是人们认同的,那就是(共享的意义)在需求与服务或资源之间提供实时的、高效率的匹配、连接。《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的作者、创办了汽车共享公司 Zipcar 的罗宾 · 蔡斯认为,科技的优势体现在我们能让大企业和个人之间有一个融合,大企业能把自己的价值直接嫁接给个人。公司未来的发展模式应当是 H2H——个人对个人(human to human)。社会也将从一个消费者社会奔向一个协作型社会。③共享经济的实践者贝尼塔 · 玛托夫斯卡则指出:“人是分享经济的核心,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可以是个人、社团、企业、组织、联盟等任何一个可以深入高效参与分享的组织形态。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向这个分享系统贡献,并从中获益”。④也有研究者认为,“共享”是一种面向互联网时代的新产权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私有权的藩篱,让人们经历从所有权到使用权再到创造权的观念改变。⑤学者姜奇平更是指出,这不亚于法国大革命以来,人类的又一次产权制度革命,它正在创造一个既非公有经济,亦非私有经济的混合所有制的新产权制度。⑥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待共享经济的价值,共享经济的产生,一个重要基础是“盈余”:时间盈余、知识盈余和资源盈余等。美国学者克莱 · 舍基曾提出“认知盈余”概念,他把全世界受教育公民的自由时间看作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进而指出“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因为现在我们可以把自由时间当作一种普遍的社会资产,用于大型的共同创造的项目,而不是一组仅供个人消磨的一连串时间”。(认知盈余,以及人名都需要做名词解释)⑦除了认知盈余外,今天的网络用户还拥有其他盈余,这些盈余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被组织起来、被分享给需要它们的其他用户。而企业的盈余也将在共享经济的新平台与新模式下被发现与挖掘。当然,参与者们对盈余的贡献一定是以获得收益为目标的。共享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资源的提供者与需求的满足者随时可以发生角色互换。这为参与者的利益获得提供了双向可能。共享经济的风险也是明显的。在 2016 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提交的《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建议》特别提到,应加强共享经济中的风险防范,如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加强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在线披露和共享,为经营者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企业网上身份认证等服务,有关机构应为分享经济参与者提供必要的保险和福利。①移动互联网创造的新时空以及可能影响,在今天还刚刚展现出来,无论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我们都不能只求获得一个“好”或“坏”的结论,也不能用“双刃剑”这种思维惰性来敷衍。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每一种变化发生的深层机制。文章出自彭兰,《重构的时空——移动互联网新趋向及其影响》[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发布于 2020-09-17 21:58新传考研清华考研​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综合的时代:从认知科学到聚合科技及其未来发展_思想理论_人民论坛网

综合的时代:从认知科学到聚合科技及其未来发展_思想理论_人民论坛网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思想理论

|

人民时政

|

学习新思想

|

马克思主义

|

国家治理

|

经济观察

|

学术前沿

|

党建创新

|

乡村振兴

|

地方要闻

|

中国品牌

|

文艺评论

|

更多

更多

理论视频

调查研究

电子期刊

人民智库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综合的时代:从认知科学到聚合科技及其未来发展

2022-12-08 11:59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10月下

作者:

蔡曙山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蔡曙山

【摘要】20世纪最后25年有两个最重要的科学和学科的发展:1975年出现的认知科学和2000年出现的纳米-生物-信息-认知聚合科技(NBIC)。在21世纪,我们将实现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知识创新和人才全面发展。NBIC聚合科技将极大地拓展人类认知和交流,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群体和社会效益,加强国家安全,统一科学和教育。认知科学和聚合技术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1世纪是一个综合的时代,反映在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和以交叉综合为特征的学科发展。综合的时代将需要与20世纪分析时代不同的思想理论和创新方法。我们预测,这些发展将使每个人实现全面发展。与时代发展相适应,21世纪的教育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形成新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综合时代 认知科学 聚合科技 学科综合

【中图分类号】G3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20.003

蔡曙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逻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主要著作有《认知科学导论》、《自然语言形式理论研究》(合著)、《语言、逻辑与认知——语言逻辑和语言哲学论集》、《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聚合四大科技 提高人类能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译著)等。

导言

20世纪50年代是哲学和科学硕果累累的重要时期,这些成果首先产生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1956年,一个由众多认知科学家参加的重要会议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召开。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米勒(George Miller)在他的著名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里证明: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人平均只能记下7个组块(chunk)。进而,他提出人类对信息加工能力、注意广度、即时记忆广度以及人类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度等重要的认知加工理论。1957年,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建立了转换语法,随后展开了对斯金《言语行为》一书及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论战。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第一语言(母语)的能力是先天遗传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为人类语言加工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语言学和语言哲学解释。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Innate Language Faculty)的理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理论为认知科学奠定了基础,而他的句法结构理论、形式文法理论则为人工智能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麦卡锡、明斯基、纽维尔和西蒙等先行者开创了人工智能的新兴领域。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这些以信息加工为初衷的研究逐步覆盖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领域,这些学科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目标对准同一个东西——人类心智(Human Mind),形成一个以揭开人类心智奥秘为己任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群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认知科学在美国创立,标志着一个被称为“综合时代”的科学新时代的到来。在其后的四分之一世纪,认知科学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科学领域和学科群体。认知科学的目标是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其学科目标是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综合发展。

2000年,人类迈入新世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商务部(DOC)共同资助了一个研究计划,目的是要弄清楚哪些学科是新世纪的带头学科。70多位美国一流科学家参加了这项计划,研究结果是一份480多页的研究报告,标题为《聚合四大科技 提高人类能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Conv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 Nan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简称CTIHP,或NBIC。[1]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聚合科技”(Converging Technologies),另一个是“NBIC”(Nan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两者是等价的。“聚合技术”就是要把四大科技NBIC聚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学科综合体。认知科学是6大学科的综合体,NBIC则是包含认知科学在内的更大的学科综合体。从认知科学到聚合科技,表明人类从综合走向更大的综合。聚合科技NBIC的提出和建立,标志着一个被称为“科学综合”的新的时代的到来。如果说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The Age of Analysis),那么21世纪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综合的时代”(The Age of Synthesis)。

聚合科技在新世纪的作用和意义是:四大科技NBIC互相缠绕在一起,共同支撑21世纪的人类发展;同时,它将四大科技的能量聚集到一点,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本文将描述从认知科学到聚合科技NBIC的这一转变过程,揭示21世纪综合时代的特征,并对聚合科技NBIC对未来的潜在影响作出预测。

综合的时代

分析科学和分析方法是20世纪的一个标志,由此产生了一个“分析时代”。这个时代,各门学科、各个研究领域的范围都受到分析方法的影响,虽然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但科学领域和学科范围却越来越窄,知识的广度也越来越有限。以分析方法为主的科学技术主导了20世纪的发展,从太空探索到人类生存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这一时期却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成果来支持上述发展。这种情况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开始改变,随着文理工大综合的认知科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人类综合的能力。

分析与综合: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分析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获取信息的方法,即将认识对象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基于古代分类学。相反,综合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将认识对象组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基于古代对世界的整体观。

分析和综合这两种科学方法涉及到两种逻辑方法:演绎和归纳。分析方法在逻辑上使用的是演绎推理,从认知科学上说,它是左脑的工作方式;综合方法在逻辑上使用的是归纳推理,采用的是右脑的工作方式。在人类认识史上,分析与综合、演绎和归纳,这两类主要的科学认识方法和逻辑推理方法早就被哲学家注意到了,形成了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属于唯理论和经验论阵营;近代西方哲学中唯理论者有笛卡尔、莱布尼兹、斯宾诺莎等;经验论者有培根、洛克、休谟等。欧陆哲学家多属唯理论,英美哲学家则多属经验论。中国哲学从古代到现代都是以经验论为主流。

综合:人类认知与发展的新的时代。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但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分析和演绎的缺陷日益显现出来。1931年,哥德尔(K. Gödel)证明在一个充分大的数学系统中,系统的一致性和完全性不能同时满足。这是说,在一个一致的数学系统中,至少存在一个真而不可证的命题。这个伟大的定理证明了分析方法和演绎推演不能穷尽系统内的真理,即使是数学和逻辑这种纯粹的分析和演绎的科学亦是如此。这个定理也证明了人类的理性是有限度的。

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认知科学建立到21世纪之初聚合科技的建立,人类认识的发展走在一条从综合到更大综合的道路上,这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是2000多年来人类认知的一次重大变革!科学发展从以分析和演绎为主的认知方式,转向以综合和归纳为主的认知方式,人类社会从分析的时代进入综合的时代!

综合再综合,创新再创新,这将成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

认知科学:三个综合目标

认知科学有两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它是经验性的。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G. Lakoff)指出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心智是涉身的;思维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是隐喻性的。其次,学科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认知科学有三大综合目标: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综合创新;人才综合发展。

学科交叉综合。在科学发展中,分析方法通常用来研究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这种方法几乎应用于自然、社会和精神领域的所有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而学科的范围却越来越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学科划分确定了5个学科门类和60个一级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献联合会分类体系(BSO)的学科分类有9个门类和60个一级学科。美国标准有17个门类、38个组、362个学科。英国标准有20个门类、159个一级学科、654个二级学科。德国的学科分类有10个门类、64个一级学科、558个二级学科。日本标准有9个门类、49个组、1250个学科。1992年建立的中国学科标准包括11个学科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和大约6000个三级学科。这种学科的细分可以概括为:学科门类十几个,一级学科几十个,二级学科几百个,三级学科几千个。这样的学科分类将人类知识切割得支离破碎。

在这样一个复杂而繁琐的知识分类系统中,学习和掌握所有领域的知识是不可能的。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要求专注于一个狭窄的领域,并在一个特定的学科发展专长(专业化)。在这种分析性的教育系统中,作为学习和掌握这种狭隘的专业知识的代价,可能会导致受教育者宝贵的综合能力的丧失。

人类知识本来就不是按照学科来划分的,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是以问题为学习和研究导向的。学科设置却是人为的,现代教育强化了这种人为的学科划分。认知科学打破了这种以分析方法建立的严格的学科壁垒,重新建立了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认知科学作为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的新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有可能帮助许多传统上互相分离的学科实现交叉综合,重新焕发科学和学科的青春与活力。

综合知识创新。科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是处处稠密的。科学是针对特定问题而产生的,凡是有问题的地方,就会有科学。学科则是人为划分的,是离散的和受学科规范约束的。现代教育体制,特别是现代大学强化了学科划分和学科规范。在科学与学科的这一对矛盾中,科学是第一性的,是活跃的,是常新的和生生不息的。学科是第二性的,是僵化的,是滞后的和难以改变的。学科规范与科学规律相适应则促进科学发展,反之则阻碍科学发展。但科学总是为自己的发展而不断突破学科障碍、开辟发展道路。认知科学的建立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突破学科障碍而使科学得到发展的典型例子。其后聚合科技NBIC的建立又一次突破学科障碍,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新的方向。通过这种矛盾运动,科学和学科都得到了健康发展。

在综合发展的时代,一些最初出现的学科或领域之间可能会发生整合。比如,在认知科学的框架内出现了大量的交叉学科新领域,如控制论产生于计算机科学与神经科学的交叉融合,神经语言学产生于神经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融合,神经心理学产生于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认知过程的仿真产生于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计算语言学产生于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融合,心理语言学产生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叉融合,心理学哲学从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发展而来,人类学语言学从人类学与语言学的交叉融合发展而来,认知人类学从心理学与人类学的交叉融合发展而来,脑进化从神经科学与人类学的交叉融合发展而来,等等。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认知科学的发展,这些新的综合领域或交叉学科就不会出现。

人才综合发展。现代教育体制由多学科的分科教育组成,因此就涉及到一种学科分析的方法。当代教育系统需要分析方法和管理部门发挥学科间的协调作用,从而强化了学科管理部门本身的职能。例如,当前,中国的大学如果要增加一个学科目录中没有的新学科,必须经过国家教育部的批准。在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中,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项目的申报也存在困难。认知科学这个在美欧已经发展了近半个世纪、硕果累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在中国的学科目录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中,至今仍然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和正常通道。

在这样学科和教育体系中,学生更容易被培养成某种类型的专家、学者或教授,而很难被培养成为大师。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科学和教育体制不太可能产生历史上像诸葛亮那样精通天文、地理和军事的全才;也不可能产生像达·芬奇那样集艺术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和科学家于一身的大师。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学者亚里士多德、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心学大师王阳明、儒学大师莫友芝,也不可能从当代教育体系中诞生。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所谓“大师”,他们的知识类型全都是综合型的,而不仅仅是专业型的。这就是困扰我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可以期望,“钱学森之问”这个难题在综合的时代能够得到完美的解决。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之所以很难出现上述那样的学术大师或改变人类命运的人物,重要的原因就是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缺乏。如果人类知识是一座森林,在现代条分缕析的教育体制下,受教育者不过像虫子一样生活在一片树叶上,对其他树叶和树木缺乏了解,更不用说整个森林了。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人:他们能够像鹰一样在人类知识的森林上空自由翱翔,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综合的眼光,才可能对人类知识,对整个森林有全面的了解,也才可能对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聚合科技:大规模集成

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NBIC正在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方向发展。斯博列尔(J. Spohrer)预言:“在下个世纪,或者在大约5代人的时期之内,一些突破会出现在纳米技术(消弭了自然的和人造的分子系统之间的界限)、信息科学(导向更加自主的、智能的机器)、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通过基因学和蛋白质学来延长人类生命)、认知和神经科学(创造出人工神经网络并破译人类认知)和社会科学(理解文化信息,驾驭集体智商)领域,这些突破被用于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并可能会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物种,其深远的意义可以媲美数十万代人以前人类首次学会口头语言知识。NBICS(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社会)的技术综合可能成为人类伟大变革的推进器。”

扩展人类的认知和交际能力。实现NBIC聚合总目标的第一个重点领域是扩展人类认知与交际能力。这一领域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技术突破,这些突破有可能增强个人的心理和社会交际能力。整个20世纪,人们提出了许多纯粹的心理学技术来加强人类的人格特征,但是系统的研究通常无法证实这些技术方法的所谓好处。目前的证据表明,综合运用各种科学和技术的方法,可能比单纯依靠心理训练更有效。

加州大学圣特巴巴拉分校的高雷奇(R. G. Golledge)认为,聚合技术NBIC可以拓宽人类在几个感官领域“跳出界外”思考的能力,例如,聚合NBI和空间认知方法,我们就可以得到:自然语言驱动的机器人和可穿戴计算机;基于人类寻路实践方法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感知环境并提醒我们污染程度等的智能面料等;当我们旅行时会与我们交谈的智能环境系统(如远程听觉标识系统);以GPS为基础的个人导航系统能够方便我们在不熟悉的地方出行(例如旅游);通过触控、注视或手势来解释所在环境的智能地图(例如“你在这里”的实时地图或触摸屏数据表达计算机);机器导盲犬携带大型环境数据库,可以在不熟悉的地方开辟路线;为访客提供建筑物内部状况及游客信息的智能建筑,比如,中转终端机;在地面或交通工具上提供的远程听觉标志(谈话标志/远程红外听觉标志);购物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建筑物内的“会说话”的荧光灯;具有点链功能的GPS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定位于地点和网站的信息。

改善人类健康和身体能力。由于生物医学项目设计的需要,了解细胞-分子界面(即纳米级相互作用)将是纳米生物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在延长人类寿命方面,广泛和成功地引入纳米生物技术将需要跨学科合作和广泛的信息交换。例如,在修复和替换损伤的生物器官方面可能的干预水平和一些正在出现的解决方案,其中纳米生物技术可以发挥作用。

在人机交互领域,人们普遍认为纳米技术的最新进展将对脑机接口(BMIs)和神经假体器件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在神经元组织和机器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这些设备可以使用自愿神经元活动来直接控制机械、电子甚至虚拟物体,就像它们是身体的延伸一样。

这项新技术的核心是不断增长的电生理学方法的能力,用于揭示从大量个体神经元的原始电活动中获得意识和有意向的神经过程(如移动手臂)的潜在机制。这些神经信号可以被转换成一种可以用来控制外部设备的信息形式。此外,通过提供从这些设备向大脑传递感官(如视觉、触觉、听觉等)反馈的方法,有可能在大型神经回路和机器之间建立互惠的(生物学上更合理的)交互形式。这些发展可能满足人工驱动器的要求。这些驱动器作为简单的身体延伸功能,可以用来增强人体运动性能。基于这项研究和纳米技术的最新发展,构建一套闭环控制的脑机接口成为可能,使之在宏观、微米甚至纳米环境下恢复或增强电机性能。

提高团体和社会效益。NBIC创新的主要好处超出了个人层面,施益于群体,并促进经济、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特别是,NBIC创新寻求提高团队能力,促进社会交际和合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班菲尔德(J. Banfield)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认知科学的引入在指导复杂过程的超级模型发展方面是如何发挥无法估价的作用的。该模型将物理和化学环境信息与种群大小、结构和基因表达信息结合起来,分析群落相互作用并预测系统对扰动的响应。

在微生物模型的研究中,班菲尔德发现,过度使用和/或不平衡使用资源可导致毒素积累、食物短缺、人口过剩和死亡。纳米-生物-地理的整合可以让我们梳理出器官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从而最终获得对环境系统的充分理解,以避免由微生物层面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资源耗尽的不利后果。

国家安全。美国国防部阐明了NBIC的7个国家安全目标:(1)数据链接、威胁预测和战备;(2)无人驾驶作战车辆;(3)作战人员教育和训练;(4)化学/生物/辐射/爆炸(CBRE)的探测与防护;(5)战士系统;(6)提高人类工作表现的非药物治疗;(7)脑机接口的应用。

例如,手腕佩戴的监视器(腕表)通过监测睡眠来预测人员的工作能力。睡眠通过手腕监视器处于非运动状态来确定。腕表显示的曲线根据士兵的休息时间来预测士兵的行动能力。海军研究实验室的默戴(J. Murday)开发了一种涉及未来纳米生物技术应用的战士系统,该系统包括电镀陶瓷制造的等角天线材料、碳纳米管和纳米纤维制造的轻型弹道头盔、燃料电池膜制造的紧凑型电池、纳米纤维和选择性发膜制造的化学/生物防护服、聚合体分层硅化物和多层聚合物制造的弹道防护面罩、化学/生物探测技术和水质探测技术制造的化学/生物传感器、纳米初级合成物和纳米金属物制造的先进武器系统、纳米反应物制造的化学/生物皮肤杀虫剂乳霜、纳米胶囊和纳米薄膜过滤器制造的饮用水系统,这个多系统综合的“未来战士系统”将极大地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并在未来战争中形成前所未有的强大战斗力。

在21世纪之初,《聚合四大科技 提高人类能力》(CTIHP)一书就作出预言,无人机将会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手段。自动化技术(包括传感器小型化、增强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增强的软件能力)将替代飞行员在许多危险的作战任务中实现完全自动化或者人机循环组合。无人机将具备人工大脑,在执行任务时能够效仿技术娴熟的战斗飞行员。除需要战略决策或开火决定等特殊情况外,如起飞、航行、情况侦察、目标确认和安全返航等任务,将被自动完成。解除了人体重力约束和减少了人体物理支持设备(氧气、弹射系统、装甲等)的重量,飞机将更加灵敏。坦克、潜水艇和其他战斗车辆将会得到类似的改进。今天看来(特别是在近期的乌克兰危机中),这一预言已经完全成为现实。

统一科学和教育。目前,科学和工程的教育是高度碎片化的,每个部分都受到特定学科边界的限制。纽约城市大学的阿金斯(D. Akins)等人预测,在未来,知识将基于由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提供的统一概念,而这是通过教育机构来推行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将聚合在一起。统一科学的基本概念将从教育过程的一开始就引入,包括K-12、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聚合科技将开发新的工具,用以提供高质量的、随时随地可利用的教育机会。NBIC的科学和工程教育方式将让大多数学生可以受益,并作为继续教育让感兴趣的成年人也可以受益。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巴特森和波普(J. G. Batterson and A. T. Pope, 2002)对2015年K-12教育的发展前景做了详细的预测:

在未来的15年里,聚合科技(CT)、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技术(NBIC)的协同作用将显著改善K-12年级的教学方式、教学地点和教学内容,并支持快速发展的科技经济所需的终身学习。通过国家和州的标准,美国一半的学校将根据科学与技术统一的原则开展科学教育(NRC, 1995),而不是自工业革命前以来孤立学科的教育。新的学习工具如神经科学传感器,通过保证带宽提高互联网服务质量,以及对自我完善的生物反馈的新理解,将为所有人提供新的、高效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确保所有儿童在五岁前都能够阅读。学生们将不再依赖于教室或校舍的严格管理和课程表,因为他们将从无数的场所全天候地获得课程和补充信息。

NBIC的研究进展可以满足每年越来越多学生的特殊需求,而需要的教职员工却越来越少。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可以越来越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其他学生交流,分享信息、语言和文化。随着人们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全世界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教育体系中,其中包括数百万老年人,终身学习的重要目标成为现实。在巴特森和波普(2002)的教育模式中,对新建筑的要求降低了,因为学生可以在家里、工作区域和学校全天候(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利用课程资源。节省下来的资本投资可以用于提高教育工作人员的薪酬,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和课程开发人员。据设想,教育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因为公民都可以全天候对学校进行访问,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结论与未来预测

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里,科学技术的两个重要的发展是1975年认知科学的建立和2000年NBIC聚合技术的产生。下面,我们对从认知科学到聚合科技及其后的发展作一总结,并对未来作出预测。

人类发展进入综合时代。认知科学由6大学科组成,是人类知识的综合发展。NBIC聚合科技,包括认知科学,是一次更大的学科综合。科学综合的趋势为科学知识提供了极其广泛的基础,也为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认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纵观人类科学史和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简单综合到更大综合的发展过程。不断地综合发展,从综合到更大的综合,是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持续趋势。

这种融合发展的趋势体现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多种模式上。在综合知识、综合学科和扩展能力的发展基础上,综合和发展将会变得更加全面。此外,这一趋势可能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在21世纪综合的时代,NBIC聚合科技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前进的方向,甚至改变物种。重要的是要预测这些变化的性质,并作出适当的准备。

然而,认知科学和聚合技术的新发展目前还未进入决策层面。例如,尽管部分发达国家和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全力支持认知科学和聚合技术的研究,但认知科学尚未被纳入中国的学科目录。这种状况令人担忧。许多年前,笔者曾说过,一所大学如果不进行认知科学研究,就不足以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的大学。这个观点应该引起大学和各级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思想和方法创新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人类学(涉及文化、进化和认知)和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和非人类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人类在200万年前发明了口头语言,这是可以表达抽象概念的符号语言。在抽象语言的基础上,人类发展出抽象思维。凭借抽象语言和抽象思维,人类建构了全部的知识体系,知识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积淀为文化。因此,人类具有语言、思维、文化层级的认知,而非人类动物并不具有这种认知。非人类动物的进化仅仅发生在基因的水平上,一个有生物学意义的小小变化往往需要历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人类的进化可以发生在思想、文化和技术层面上,其基础是通过语言进行社会传播。文化演变可以在几十年、一代人或至多几代人的时间内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地球上生命的历史长达数十亿年。作为基因进化的结果,智人出现在1.6亿年前。这个过程涉及数十亿年缓慢的生物进化。在大约5000年前人类逐渐发展出了语言和书写。从那时起,人类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在基因水平上,而是在工具和文化水平上的进步。自文字发明以来,人类社会的进步呈指数级的发展。书面语言促进了知识的保存,而语言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见表1)。美国科学家文特(J. C. Venter)使用合成染色体来创造人工生命,验证了表1最后一行的合成方法,文特将自己从无到有合成的这个新生命命名为“辛西娅”(Synthia),与“综合”(synthesis)为同源词,由此开创的一个新的学科被称为合成化学(synthetic chemistry)。人工合成生命出现的时间比2002年罗科、班布里奇等人预测的要早得多。

分析方法在20世纪初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在20世纪下半叶,认知科学的综合方法也产生了类似的效果。随着更加综合的科学方法的使用,NBIC聚合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人类的思考和行动受语言使用方式变化的影响。因此,从语言中产生的工具和技术发生变化,会引发社会在多个层面上的变化。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更全面的综合,涉及语言学层面的思想和方法的创新。这就突出了创新思想和方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很明显,在综合时代需要大量的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且这种创新不同于作为分析时代单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创新。

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综合的时代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分析时代,左脑在控制思想和行为方面占主导地位。可以预测,在未来,左脑优势将被右脑优势所替代,左右脑半球将扮演更平衡的角色,因为大脑高度偏侧化使得双脑平衡的个体比只使用或主要使用左脑的个体能够更有效地同时执行左右脑的功能,从而达到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平行的认知功能。

因此,左脑的分析功能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右脑的综合功能也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只有这样个体才有可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已经表明,没有足够的对大脑与心智能力的理解,即对脑、心理、语言、思维和文化认知的理解,人的整体心智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聚合四大科技 提高人类能力》(CTIHP)一书顾问罗宾奈特(W. Robinett)认为,新的认知能力通过对大脑的全面了解而实现。这些能力包括虚拟存在、改进的感觉、记忆、想象等。罗宾奈特还设想了一些发展,比如,“将自己下载到新的硬件”的能力,通过这些能力,一个人可以实现即时学习,开发多个体蜂群心智,光速旅行,甚至自主进化等。NBIC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整合现有的关于人类行为的多种驱动因素的知识,以全面理解人类活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我们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有一个重大飞跃(见图1),有可能导向人类构成一个新物种。

最后,应该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的回归必须是在个体层面上,并且是以人为本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存应该有一个总目标,包括预防潜在的危害和遏制科学技术目前所造成的危害。必须考虑到,聚合技术的发展除了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有潜在的负面影响。目前,地球正在变暖,海洋冰层正在融化,环境正在受到破坏,资源面临枯竭危险。此外,一些人类活动正在对人类自身产生严重的有害影响。解决技术的这些消极影响是未来科学技术的核心问题。

完善教育体系,在广阔的发展体系中创造全面发展的人才。未来的真正改善将依赖于社会变化,这些变化使人类能够在不破坏地球的前提下生存和发展。这不仅需要能够进行数学和逻辑分析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也需要能够运用综合认知能力进行艺术创作和综合思维的思想家和创造者。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之理已经由天赋予我,在我的天性之内完全具备了,如果向内探求,到达天人合一的至诚境界,便会感到莫大的快乐。这句话反映了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两千年后,马克思曾引用一句他所喜欢的格言“人所共有我皆有”,表明了同样的哲理和人生价值。相距两千年的这两位伟大思想家对世界的思考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不是偶然的。

《达·芬奇传》的作者瓦萨里(Giorgio Vasari)评价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大师:“在正常的过程中,许多男人和女人生来就具有非凡的才华;但有时,一个人被上天以一种超越自然的方式神奇地赋予了美丽、优雅和才华,他把其他人远远甩在了后面,他的所有行为似乎都受到了启发,事实上,他所做的一切显然都来自上帝,而不是人类的技能。每个人都承认列奥纳多·达·芬奇是这样的,他是一位有着出众的身体美的艺术家,他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表现出无限的优雅,他如此轻松地培养他的天赋,以至于他研究的所有问题都能轻松解决。”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先驱伽利略说:“自然是完美的”,乔姆斯基引用伽利略的话写道:“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证明这种美,无论是研究运动的定律、雪花的结构、花朵的形状和生长,还是我们已知的最复杂的系统——人类的大脑。”

一些科学家预测,全球教育和信息系统将在本世纪的前15年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面貌。NBIC聚合科技有可能将科学和教育统一起来,提供一个包括认知科学在内的更广泛的基础。在当今时代,我们也许能够消除对学生和学习的限制,包括自现代教育系统出现以来就存在的物理教室和社会纪律的限制。我们希望涌现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伽利略那样杰出的科学家和学术大师,我们也希望出现更多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那样关心人类命运的思想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语言、思维、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语言理解的认知机理与计算机模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5ZDB017、62036001)

注释

[1]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 Nan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Kluwer Academic Publisers, 2002. 中文版《聚合四大科技 提高人类能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蔡曙山、王志栋、周允程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本书入选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科技类唯一推荐书目。为方便阅读,英文版书名简写为:CTIHP。

参考文献

G. A. Miller,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pp. 81–97.

N. Chomsky, 1957, Syntactic Structures, The Hague: Mouton.

G. A. Miller; M. Chomsky, 1963, "Finitary Models of Language Users," in R. D. Luce; R. R. Bush; I. Galanter (eds.),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2002,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 Nan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Dordrecht/Boston/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M. G. White, 1955, The Age of Analysis: 20th Century Philosophers, Mentor.

K. Gödel, 1992, On Formally Undecidable Propositions of Principia Mathematica and Related Systems, translated by B. Meltzer,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S. Cai, 2011, "The Age of Synthesis: From Cognitive Science to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and Hereafter," Beij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56, pp. 465–475, doi: 10.1007/s11434–010–4005–7.

蔡曙山,2021,《认知科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G. Lakoff; M. Johnson,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R. M. Harnish, 2001, Minds, Brains, Computers: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Malden, M. A.: Blackwell Publishers.

J. Spohrer, 2002, "NBICS (nano–bio–info–cogno–socio) Convergence to Improve Human Performanc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 in 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CTIHP, pp. 101–117.

D. Druckman; R. A. Bjork, 1992, "In the Mind's Eye: Enhancing Human Performanc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 G. Golledge, 2002, "The Nature of Geographic Knowledg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in 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CTIHP, pp. 135–136.

P. Connolly, 2002, "Nanobiotechnology and Life Extension," in 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CTIHP, pp. 182–190.

M. A. L. Nicolelis; M. A. Srinivasan, 2002,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Potential Impact of Nanotechology in the Design of Neuroprosthetic Devices Aimed at Restoring or Augmenting Human Performance," in 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CTIHP, pp. 251–255.

J. Banfield, 2002, "Making Sense of the World: Convergent Technologies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CTIHP, pp. 294–300.

R. Asher; D. M. Etter; T. Fainberg, et al., 2002, "Theme E (National Security) Summary," in 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CTIHP, pp. 328–329.

D. M. Etter, 2002, "Cognitive Readines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ocus for National Security", in 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CTIHP, pp. 330–336.

J. S. Murday, 1999,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anostructures in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1, pp. 501–505.

D. L. Akins; Y. Bar–Yam; J. G. Batterson, et al., 2002, "Theme F (Unify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Summary," in 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CTIHP, p. 363.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 1995,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J. G. Batterson; A. T. Pope, 2002,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A K–12 Education Vision," in 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CTIHP, pp. 417–418.

D. G. Gibson; J. I. Glass; C. Lartigne, et al., 2010, "Creation of a Bacterial Cell Controlled by a Chemically Synthesized Genome," Science, 329, pp. 52–56.

E. Pennisi, 2010, "Genomics: Synthetic Genome Brings New Life to Bacterium," Science, pp. 958–959.

P. F. MacNeilage, L. J. Rogers, G. Vallortigara, 2009, "Origins of the Right and Left Brain," Scientific American, 301, pp. 60–67.

D. Kahneman,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W. Robinett, 2002, "The Consequences of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in 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CTIHP, pp. 167–170.

G. Yonas; J. G. Turnley, 2002, "Socio–Tech: The Predictive Science of Societal Behavior," in M. C. Roco; W. S. Bainbridge (eds.), CTIHP, p. 159.

N. Chomsky, 2001, Preface: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F19.

责 编/张 晓

The Age of Synthesis: From Cognitive Science to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and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Cai Shushan

Abstract: The last 25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saw two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gnitive science in 1975 and the emergence of nano-bio-info-cognitive convergence technologies (NBIC) in 2000. In the 21st century, we will achieve inter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synthesis, intellectual innovation,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NBIC convergence technologies will greatly expand human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improve human health and physical capabilities, enhance group and social outcomes, strengthen national security, and unify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will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age of synthesis, reflected in problem-orient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characterized by cross-cutting synthesis. The new era of synthesis will require different ideas, theories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from those of the 20th century. We predict that these developments will lead to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each individual.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ra,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21st century will undergo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a new system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will be formed.

Keywords: age of synthesis, cognitive science,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disciplinary synthesis

[责任编辑:张晓]

今日推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促进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

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

持续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在“春之约”中聆听中国“好声音”

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接力棒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征

专题推荐

2022第八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

【理响中国】精彩专题

【大国基理】精彩专题

【共同富裕】精彩专题

“二十大·二十问”专题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

推荐视频

在调查研究中解读中国式现代化

“千万工程”的万千气象

福建永春:福满“桃源”乡村美

思想耀亮时代 文明引领征途

关于人民论坛网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民论坛投稿

|

友情链接

|

关于人民论坛杂志社

|

法律顾问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21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13001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23号 | 京ICP备13050492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840

会员登录 - 企查查

会员登录 - 企查查

天眼查-商业查询平台_企业信息查询_公司查询_工商查询_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商业查询平台_企业信息查询_公司查询_工商查询_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子基金旗下官方备案企业征信机构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天眼一下天眼一下你还没有输入关键词应用综合查询高级搜索批量查询天眼地图全球企业风险查询查老赖查风险查诉讼专项查询新增企业受益所有人企业核名查商标查公告企业库创业公司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园区大全合作通道商务合作企业信用管理媒体合作目前仅针对媒体工作者开放联系销售API接口,专业版产品方案咨询合作咨询:400-608-0000企业级产品专业版风险监控企业尽调营销拓客数据API智能尽调智能风控智能填单专业版数据API咨询电话400-608-0000开通会员个人VIPSVIP企业套餐会员介绍登录/注册打开天眼查APP 扫码登录 更快 更安全扫码成功,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重新扫码登录即表示同意《用户协议》《隐私权政策》免费注册请输入手机号获取验证码收不到验证码?试试语音验证注册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返回登录返回登录找回密码+86获取验证码无法接收验证码?确定短信登录/注册密码登录+86请输入手机号请输入密码忘记密码登录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隐私权政策》+86请输入手机号获取验证码请输入验证码无法接收验证码?登录/注册未注册的手机号验证后将自动登录;仅支持中国大陆手机号注册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隐私权政策》小程序APP微信反馈客服中心顶部快速链接诉讼查询年报查询税号查询专利查询公告查询商标查询版权查询备案查询专业版API接口查老赖企名录网站地图姓氏大全法院大全公司地图热门人物热门搜索招聘查询招投标查询上市企业查询经营异常查询关于天眼查关于我们用户协议隐私权政策版权政策免责声明投诉指引意见反馈加入我们联系天眼查天眼查客服 : 400-608-0000工作时间 : 工作日 9:00-19:00工作时间 : 非工作日 9:00-18:00商务合作 : kf@tianyancha.com未成年人保护电话 : 400-608-0000天眼查微信公众号天眼查小程序小程序天眼查APP扫码下载APP涉企举报专区投诉数据来源: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95号 天眼查营业执照天眼查客服:400-608-0000版权所有:北京天眼查科技有限公司 ©2024 TIANYANCHA 京ICP备18045476号-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1026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8-0000举报邮箱:jubao@tiany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