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派怎么下载|四个自信是指什么
四个自信_百度百科
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四个自信播报上传视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 [1]“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中文名四个自信提出时间2016年7月1日 [7]目录1名词来源2提出过程3主要内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名词来源播报编辑“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提出过程播报编辑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6]。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5]。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8]。主要内容播报编辑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就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3-4]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谈谈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党建-人民网
谈谈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党建-人民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官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 中组部党建研究网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统一战线新闻网 | 旗帜网
| 中国人才网 | 中国人事考试网 | 工会新闻网 | 女性之声 | 中国侨联 | 毛主席纪念堂 | 周恩来纪念网 | 邓小平纪念网
高层动态干部论坛人事理论党建群团独家视频部委信息领导活动反腐评论党史先锋滚动综合
高层动态干部论坛人事理论党建群团独家视频部委信息领导活动反腐评论党史先锋滚动综合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谈谈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
2018年01月24日08:2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谈谈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
【专家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那么,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拥有“四个自信”?怎样才能增强“四个自信”?这是所有党员干部都必须深入思考并认真回答的问题。
一
自信是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通往光明的精神支撑。足够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才能真正安身立命,坚定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人要有“四个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就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信仰、信念,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并且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难支撑起来。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二
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会拥有“四个自信”呢?
首先,先进理论引领“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四个自信”,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导。这种先进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人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就有无比强大的“四个自信”。
其次,成功实践证明“四个自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侮。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90多年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的这三次伟大飞跃,是中华民族从衰落到崛起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成熟的标志。这三次伟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四个自信”的资本,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四个自信”的源泉。
最后,远大理想激发“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的近期理想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理想分两个阶段,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远期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既一以贯之,又切实可行,因而成为激发“四个自信”的力量源泉。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激发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探索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拥有强大的内生动力;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无可辩驳的中国当代价值和未来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就有实现远大理想的无穷力量,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只要我们坚持实现远大理想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就会进一步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与文化的自信。
三
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首先,加强“四个自信”的教育。“四个自信”是党领导人民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然而,当前有些人不够自信甚至有些自卑,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社会心理。要克服这种心理,必须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个自信”的教育,推动“四个自信”在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中入心入脑,促使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达到“四个自信”的思想自觉,使“四个自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普遍价值共识,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胜的信心。
其次,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信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然而这种精神力量必须有物质条件作支撑。因此,要坚持“四个自信”,首要的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
最后,形成“四个自信”的中国话语。“四个自信”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完全可以形成一套独特的中国话语体系,只有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具有了中国自己的话语权,我们才能在世界上更好发出自己的声音,“四个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作者:覃正爱,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问题研究”负责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省委党校基地成员)
(责编:宋鹤立、闫妍)
相关专题・ 专家辅导・ 党的建设数据库
学习路上
时习之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央文件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十四五”规划编制
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
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
ENGLISH
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16-009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258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在依据和重大意义-新华网
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在依据和重大意义-新华网
首页 时政 国际 财经 高层 理论 论坛 思客 信息化 炫空间 军事 港澳 台湾 图片 视频 娱乐 时尚 体育 汽车 科技 食品
新闻中心
新华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在依据和重大意义
2016年10月27日 08:22:56
来源:
河北日报
打印
字大
字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坚持“四个自信”,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内在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只有坚持道路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科学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四个走出来”,深刻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内在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道路自信呢?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成果。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使我国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快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成效性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的最根本的内在依据。
只有坚持理论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正确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提出并践行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指导我们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篇章。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理论自信,一是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科学性。这个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二是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理论的正确性主要取决于它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的程度和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胜利,并正在继续指引我们取得新的更大胜利。对这一科学理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充满自信。
只有坚持制度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
邓小平同志曾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制度“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先进的制度体系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制度自信,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政治动力。二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基础和政治保障。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外,还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说,除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外,还必须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提出坚持文化自信,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一是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因、命脉,这些宝贵文化资源,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二是因为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贯穿其中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引着前进方向、提供着精神动力。离开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会失去精神基石和文化滋养。
坚持“四个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作者:韩振峰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纠错】
[责任编辑:
李洁琼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4861119795391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是相辅相成的整体--理论-人民网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是相辅相成的整体--理论-人民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官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 中组部党建研究网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统一战线新闻网 | 旗帜网
| 中国人才网 | 中国人事考试网 | 工会新闻网 | 女性之声 | 中国侨联 | 毛主席纪念堂 | 周恩来纪念网 | 邓小平纪念网
高层动态干部论坛人事理论党建群团独家视频部委信息领导活动反腐评论党史先锋滚动综合
高层动态干部论坛人事理论党建群团独家视频部委信息领导活动反腐评论党史先锋滚动综合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施芝鸿
2020年03月12日08:5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纳入我们党实现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和有效制度。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是“两个维护”的思想认识之基和理想信念之本;“两个维护”是“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纪律上的集中体现。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要落实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和实际行动上。
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8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审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时,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我们党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到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一个整体性要求提出,既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过程,也说明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我们党在新时代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从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到一体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到将其纳入新时代干部培训规划,到将“两个维护”纳入政治巡视作为新时代加强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到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再到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纳入我们党实现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过程,也是引领全党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体现的实践逻辑、认识逻辑、理论逻辑,充分证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因此,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统筹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有力有效推进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决扭转了一些领域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的状况。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整体纳入党实现自我革命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之中,必将对我们党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以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必将对我们党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让人民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产生重大而深刻、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历经艰难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很不容易;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历经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一条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有效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同样很不容易。
那么,构成实现党的自我革命成功道路、有效制度的精髓是什么呢?就是“四个坚持”,即坚持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理想信念,坚持以“两个维护”引领全党团结统一,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可以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核心意涵、精神实质上,对“四个坚持”是全覆盖的。“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一条,是“四个自信”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理想信念”这一条,是“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成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提出的“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两个维护’引领全党团结统一”这一条,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关键内容;“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军心民心”这一条,是作为“理论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个伟大”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都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从理论的角度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实质上就已内在地蕴涵了全党同志都要自觉、全面、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一整体要求。总体来说,“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是“两个维护”的思想认识之基和理想信念之本;“两个维护”是“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纪律上的集中体现。对“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理解越深刻、把握越准确,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就越执着、越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要落实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和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来。这是因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全党在历史性变革、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共同意志;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也是新时代强化党内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
从实践的角度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之所以最终要落实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和实际行动上,是因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归根到底关系到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14亿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全社会、全民族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当前利益、长远利益的忠实代表和中流砥柱;党的命运同人民群众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国际上一些居心叵测的政客鼓吹所谓“反共不反华”,其险恶用心,都是企图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企图拔掉14亿中国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针”,妄图毁掉我们党和国家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制胜法宝”,妄图切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这一切又恰恰从反面证明,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正面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强调全党同志都要自觉、全面、始终做到“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现实必要性。
中国14亿人民有目共睹、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生动表明:我们党、我们国家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才成功实现了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成功克服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等不良现象,成功避免了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端;才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效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才成功做到了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准确理解“两个维护”的内涵与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两个维护”本质上是一体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意见》还明确提出:“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强化认同,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决不允许对党中央阳奉阴违做两面人、搞两面派、搞‘伪忠诚’”。
“两个维护”有明确内涵和科学要求。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对象是习近平总书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象是党中央。党中央的权威决定各级党组织的权威,各级党组织的权威来自党中央的权威。正因为这样,党中央一再强调,对“两个维护”既不能层层套用,也不能随意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决服从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次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既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强“两个维护”政治自觉的一次现实检验。
做到“两个维护”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民主集中制的创造性运用,它同“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这正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始终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也正是我们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中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道路、有效制度,以及党在伟大自我革命中探索形成的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都能够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作者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责编:王珂园、常雪梅)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学习路上
时习之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央文件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十四五”规划编制
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
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
ENGLISH
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16-009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258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以“四个自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华网
以“四个自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华网
河水暴涨洪水冲向村民家 村支书高喊:把河道向我家方向改多数溺水青少年结伴外出且无成年人看护饮品店每天提供免费赠饮 环卫工"不领情":都不容易短短4个月,章丘铁锅“难买”变“难卖”将50亩退耕还林面积记到妻子名下 村支书现场检讨:一时糊涂法院网上拍卖29个“老赖”手机靓号 “99999”卖了13万余元小学毕业纪念册分期付款 十年后自食其力还公司“亲情营销”劝投资 81岁副研究员近200万积蓄本息难归本周前三天北京雨雨雨 后四天气温强势反弹最高34℃武汉摧毁特大跨省“酒托”诈骗集团
客户端
搜索
频道
下一篇
时政 地方 法治 高层 人事 理论 国际 军事 访谈 港澳 台湾 华人 财经 汽车 房产 教育 科技 能源 论坛 思客 网评 图片 视频 彩票 娱乐 时尚 体育 食品 旅游 健康 信息化 数据 舆 情 VR/AR 微视评 公益 无人机 一带一路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官网正式上线驱走"心灵感冒"远离抑郁焦虑新红旗H7荣耀登场
新华网 正文
以“四个自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018-07-09 09:33:39
来源:
《红旗文稿》
关注新华网
微信
微博
Qzone
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1.“四个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苦苦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但各种尝试和努力均告失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壮举。在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和时代条件,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由于走在这条正确道路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事实雄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道路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理论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将之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是我们理论自信最重要的源泉。
制度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中国国情,探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也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明显的制度优势、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这是我们制度自信最根本的依据。
文化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丰厚,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命脉,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基。
2.“四个自信”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禀赋和追求的高度认同与肯定,是对自身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定“四个自信”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之一,既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也为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大多是从理论、制度和运动三者统一的逻辑框架来认识。“四个自信”的提出,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确认,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并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自信与“不忘初心”的深刻表现。如果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体现的是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制度认同,那么文化自信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为它关乎道路、理论、制度的前进方向,关乎它们能否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获得信念根基与价值认同。“四个自信”作为一个逻辑统一体,它内在地蕴含着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和文化的先进性,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内在动力,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当前,我国由“欠发展”这一历史方位进入“发展起来以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各种矛盾、风险、挑战叠加,只有始终坚定“四个自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才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四个自信”彰显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坚定“四个自信”最终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为此,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朝着国家富强的目标奋勇前进。
夯实“四个自信”的精神基础。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需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民族之“魂”,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指引。当前,就是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
夯实“四个自信”的群众基础。“四个自信”归根到底来源于人民群众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又取决于我们进行的伟大事业能否真正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征程中,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过上美好生活,人民群众才能对我们的伟大事业增强认同感、巩固自信心、提升自豪感。这是增强“四个自信”的根本所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创新研究”[17CKS0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陈熹
我国湿地面积8亿亩 位居世界第四日本:强降雨引发灾害 已致85人死亡土耳其:火车脱轨 至少10人死73人伤江苏南京:大姐气场太强 打劫男子落荒而逃浙江绍兴:特大电子烟案告破 案值超六千万四川绵阳:小吃店着火 消防冒险转运液化气罐关注暑期安全 谨防无声溺水南非开普敦旱情严重 欲拖冰山“解渴”中央气象台:第8号台风或于11日登陆浙闽贵州贵阳:大雨冲垮围墙砸坏车辆
时政 地方 法治 高层 人事 理论 国际 军事 访谈 港澳 台湾 华人 财经 汽车 房产 教育 科技 能源 论坛 思客 网评 图片 视频 彩票 娱乐 时尚 体育 食品 旅游 健康 信息化 数据 舆 情 VR/AR 微视评 公益 无人机 一带一路
关注我们
新华社简介 公司官网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版权声明 法律顾问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中心
以“四个自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31123096720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理论-人民网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理论-人民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官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 中组部党建研究网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统一战线新闻网 | 旗帜网
| 中国人才网 | 中国人事考试网 | 工会新闻网 | 女性之声 | 中国侨联 | 毛主席纪念堂 | 周恩来纪念网 | 邓小平纪念网
高层动态干部论坛人事理论党建群团独家视频部委信息领导活动反腐评论党史先锋滚动综合
高层动态干部论坛人事理论党建群团独家视频部委信息领导活动反腐评论党史先锋滚动综合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党建政治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
冯鹏志
2016年07月07日08:57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并注重从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坚守并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的历史要求,本质上是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创造的长时段历史尺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的深刻呈现。
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推动中国先后跨过了“落后就要挨打”和“贫穷就要挨饿”这两道巨大的历史沟坎,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然而,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历史趋势,面对当代中国成功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能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经济崛起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文化崛起,能否成功跨过“失语就要挨骂”的新的历史沟坎,进而为21世纪和人类世界对美好精神家园及其意义秩序的探索和造就贡献中国力量,无疑也在深刻地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眼光、文化胸怀、文化想象和文化本领。
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经验反复告诉我们,物质成就的创造是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实践和创造,而意义世界的创造则是更具超越性、稳定性和深刻性的实践和创造。因此,“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更提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必须在努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展开当代中国伟大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从而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自觉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展开物质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建设实践,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然―历史本质,而且还必须同步展开能够体现“以中国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建设实践,并以之作为我们判断、把握、认同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和价值观标准。正是这一意义上,“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正是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性、主体性和总体性,无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本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而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就此而论可以看到,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总体,是以文化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为支撑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把握与意义建构,正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制高点。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创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坚持以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实践为基础和本体,不断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进行文化表达、价值创造和意义建构的历史成果。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文化自觉与文化借鉴结合起来,不断开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文化高度的历史成果。
其四,“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和根脉,始终坚持以我们党和人民开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和主线,推动了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的文化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就在于它内涵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开启了中华民族最广阔的精神创造。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有理想和追求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
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继承。中华文明能够延续5000多年而不中断,以天人合一等为代表的理想境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一系列古老而维新的理想追求把每一个中国人都紧密地连接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和而不同”的社会意义与伦理网络之中,形成了超强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转化力,成就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个人理想和人文精神。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理想的继承与自信。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更是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和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昭示,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永恒精神灯塔;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化理想包括“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等,培育了亿万群众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政治激情、牺牲精神和道德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理想的自觉与倡导,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雄浑力量和辉煌前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满内核和连续谱系。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把握和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心诚意。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变化和中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事业的新发展和遭遇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而且也需要我们在文化理想上实现新的充实和高瞻远瞩,通过面向并指向未来的“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当代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都视为“当下的东西”而收摄并涵化在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文化理想的视野和把握之中,从而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就表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远而务实的文化理想,并坚持以这一文化理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的、具体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坚持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把握世界潮流,坚定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始终不渝地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不仅将全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必将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美好、更为广阔的进步前景。
从“三个自信”迈向“四个自信”,是我们党总结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是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的总体性、主体性和普遍性的科学诠释与意义把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正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道,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迈向一种新的、具有总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理论建构。
(责编:沈王一、谢磊)
学习路上
时习之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央文件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十四五”规划编制
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
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
ENGLISH
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16-009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258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日报整版讨论: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整版讨论: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观点--人民网
网站首页党网・时政经济・科技社会・法治文旅・体育健康・生活观点访谈国际军事港澳台湾视频图片教育房产
登录注册
退出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整版讨论: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2020年01月07日04:5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稳则国家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何以成为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如何充分发挥显著优势,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本版刊登的几篇文章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显著优势铸就“四个自信”
李君如
内容提要
坚定“四个自信”离不开对自身优势的正确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保障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首先要有自信。这种自信是出于对自身优势的正确认识,从而形成对自身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的坚定信心。可见,坚定“四个自信”离不开对自身优势的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文化在制度层面的集中体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必然会聚焦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全面阐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后深刻指出:“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我们为什么能坚定“四个自信”。
我国制度优势保障我们创造“两大奇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信的基础在于成功实践。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正是依靠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和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们还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这些奇迹,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性变革上,体现在每个家庭生活的显著改善上。这些奇迹,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出来的,是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创造出来的。
今天,全党全国人民之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就在于我们经历了“两大奇迹”的创造过程,享受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幸福生活。实践最有说服力。正是通过创造“两大奇迹”的伟大实践,我们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认同,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真理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依靠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所创造的“两大奇迹”,就是实践的精髓所在。
我国制度优势具有鲜明特征
13个方面显著优势,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集中体现。13个方面显著优势之所以能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使我们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是因为它具有诸多鲜明特征。
比如,13个方面显著优势植根中国大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推进制度建设,需要研究和借鉴国外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文化照抄照搬外国的制度模式。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独特的实践中形成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每个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中不懈探索奋斗的结晶。
再如,13个方面显著优势着眼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本质上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所阐述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前三个讲的就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正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形成了科学的制度体系。其中,既强调选举民主,又注重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结合起来,就是全过程的民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对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具有重要作用。13个方面显著优势,确保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13个方面显著优势的这些鲜明特征,决定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深得人民拥护。
我国制度优势体现了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
“四个自信”是一种科学的自信。这种科学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基础之上的自信。13个方面显著优势,深刻体现了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集中体现和反映了这一伟大实践所揭示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换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三大规律”的进程中形成的,是“三大规律”的体现和反映。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在制度建设中的集中体现,而且是我们通过艰辛探索形成的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在制度建设中的集中体现。比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集中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集中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集中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在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宏伟目标,需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并作出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为坚定“四个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了制度改革的任务并持续加以推进,旨在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度建设迈出新的重大步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当前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在“坚持和巩固”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另一方面要在“完善和发展”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无论是“坚持和巩固”,还是“完善和发展”,都要遵循“扬优势”的要求,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13个方面显著优势。
(作者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强大治理效能令人信服(大家手笔)
李洪峰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总结。全会总结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原因所在,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显著优势。
13个方面显著优势,保障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强大底气所在。今天,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值世界第一、货物贸易总额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民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同时,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正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13个方面显著优势,涵盖广泛、内容丰富,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立、完善、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13个方面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抓住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和根本,准确把握和提炼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科学、有效、管用,尽管还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其强大治理效能是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是在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中站得住脚的,是令人信服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凸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活力和潜力,已经并将继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新的部署和安排,标志着我们党推动制度建设进入新境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党的十九大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与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是高度契合、有机统一的。因此,深刻理解并充分发挥13个方面显著优势,就要将其放到国家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中来把握,将其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紧密结合起来,让显著优势不断彰显,让“四个自信”更加坚定。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而更好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提升制度执行力。这就要求把发挥13个方面显著优势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密结合起来,同贯彻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把党和国家各方面力量和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作者为上海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以治理效能坚定“四个自信”
把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新知新觉)
曲延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概括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更好将其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而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13个方面显著优势,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先进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能够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13个方面显著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从而形成科学制度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充分发挥13个方面显著优势也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制度建设上不断迈出新的重大步伐,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把我国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时代,充分发挥13个方面显著优势,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形成的,充分发挥这些显著优势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本次全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我们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13个方面显著优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体现,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优势也只有在执行中才能发挥出来。党员、干部是制度执行的主体。习近平同志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离不开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当前,一些领域还或多或少存在制度执行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影响治理效能的“短板”,也影响我国制度优势的发挥。要把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让广大干部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让广大干部深刻认识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在执行制度时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的行为,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只要广大干部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就能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杨光宇、曹昆)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云客户端下载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作
相关新闻
以“理论自觉”坚定制度自信(评论员观察)病毒溯源要以科学为依据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理想信念从体系层面认识和把握制度(思想纵横)高质量立法提升治理效能我国国家治理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大家手笔)中国制度的“最大优势”(人民论坛)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人民观点)
人民网评
人民网评:发挥组织优势,开创组织建设新局面
人民网评:紧盯“关键少数”,让监督更有效有力
人民网评:把握大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网评:为更多儿童撑起爱的天空
人民网评:学习“四史”,为新征程凝聚磅礴力量
人民网评:防汛抗旱落实处,责任担当扛肩上
人民网评:打好防汛抗洪突击仗和准备仗
人民网评:做好保障,基层干部才能身累心不累
观点专题
治国理政新思维
习式外交
践行核心价值观
反腐倡廉与党风建设
视频新闻
80秒看雪中武汉
幼儿自主能力大赛
黔江迎万亩雾凇
80岁奶奶学英语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传承红色基因 激发古城活力(奋斗百年路…“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微观察・…多部门联合开展高考“护航行动”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汲取奋进力量 增强责任担当(奋斗百年路…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高举伟大旗帜 坚定“四个自信”--理论-人民网
高举伟大旗帜 坚定“四个自信”--理论-人民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官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 中组部党建研究网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统一战线新闻网 | 旗帜网
| 中国人才网 | 中国人事考试网 | 工会新闻网 | 女性之声 | 中国侨联 | 毛主席纪念堂 | 周恩来纪念网 | 邓小平纪念网
高层动态干部论坛人事理论党建群团独家视频部委信息领导活动反腐评论党史先锋滚动综合
高层动态干部论坛人事理论党建群团独家视频部委信息领导活动反腐评论党史先锋滚动综合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高举伟大旗帜 坚定“四个自信”
吴桂韩
2017年12月04日09:1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特定的世界历史环境和中国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创造,既是历史的逻辑,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核心要义、深刻内涵和现实基础,始终高举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政治状况、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起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重任,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是我们党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尽管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生了失误和曲折,付出了沉重代价,但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和方向。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为逐渐探索和开辟出来的这条新道路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摸索中逐渐成熟。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上,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探索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成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些历史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前进的精神旗帜,是党和国家观察国家前途命运的工具,是立党立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确认识这个体系,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表现,是指引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和行动指南。历史和现实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丰富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制定和实行什么样的制度,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机与活力,也关系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有序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得到切实贯彻和落实,需要作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的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它既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又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要求。确立制度自信,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只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必须深刻认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创举,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有利于促进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必须深刻认识到基层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治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治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治保障;必须深刻认识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所有制形式,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发展的、前进的,始终在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的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
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创造积淀下来并代代传承的思想瑰宝,历经各个时代的千锤百炼,具有特别顽强的生命力和异常深远的影响力,构成了宏大的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和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其中,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光辉典范,深刻了改变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和发展方向,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革命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集中体现为党在新民主主义各个阶段培育和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本质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体,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展示,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代表着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进步潮流。在新形势下,全党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不懈奋斗。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单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机关党委人事司)
来源:《理论学习》2017年第11期
(责编:曹淼、谢磊)
学习路上
时习之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央文件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十四五”规划编制
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
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
ENGLISH
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16-009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258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坚定“四个自信” 增强国家共识
坚定“四个自信” 增强国家共识
坚定“四个自信” 增强国家共识
2019年06月06日 14:32:49
来源: 《红旗文稿》2019/11 作者: 姜迎春
国家共识是最值得珍视的国家宝藏。在推进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始终着力发挥独特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形成了以“四个自信”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共识。这一国家共识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和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丰沛能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一、“四个自信”是奋斗出来的国家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体系。这不仅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制度体系,而且为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提供了具有充分说服力的道路和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凯歌行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战胜艰难困苦的过程,中国人民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创业史、奋斗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实践中变得越来越宽阔,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变得更加自信与自豪。
在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为战胜贫穷与落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如何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实践跨越,是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艰难而迫切的任务。最大的困难是新中国开展建设事业的基础和起点是“一穷二白”。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并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都是十分巨大的,这是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第一,依靠我们的制度优势,突出表现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依靠我们的理论优势,突出表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和“以人民为中心”;第三,依靠我们的文化优势,突出表现为“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在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从初心出发不断推动自我革命。作为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从不懈怠、从不停顿,始终直面党内存在的不足与隐患,总是通过进行自我革命使自己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由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战胜各种错误就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大大小小的错误,这些错误或多或少都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损失。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它始终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在克服缺点、战胜错误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推动实现自我革命。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其发展进程中逐步丧失了自我革命的能力和自我纠错的机制,致使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丧失政权。
在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同世界霸权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是在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上总有一些势力不希望社会主义中国发展顺利,总会以各种方式干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世界霸权主义就是这些势力中的主力军。同世界霸权主义作斗争,我们同样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进行顽强的斗争。在改革开放前,世界霸权主义者以种种理由欺负压制我们。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中国人民是压不服、打不垮的。改革开放后,世界霸权主义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手段压制中国的发展。当代世界霸权主义是近现代殖民主义的延续,体现了国际资本主义的贪婪性。今天,我们仍要防止这种贪婪性向疯狂性转变。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性和文化特质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 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67页)世界霸权主义不会因为爱好和平的力量反对自动消失,世界霸权主义势力既不愿意失去既得利益,又要不断攫取、强占、扩大新的国际利益。因此,我们同世界霸权主义的斗争必然是长期而复杂的。
二、“四个自信”是比较出来的国家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50页)70年来,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进步已经彰显了我们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的比较优势,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客观基础。只有从这个客观基础出发,我们才能正确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比较中将“优势”转化为“自信”。
从具体事实出发,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应当是事实层面和本质层面的比较,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从具体事实出发,如果仅仅从抽象观念出发,必然脱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实践上的本来面目,必然不能对两者的本质作出科学判断。多年来,一些人停留和满足于从抽象观念上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如有的人从抽象的“民主”、“宪政”、“自由”观念出发,以所谓西方“宪政民主”理论为唯一标准,衡量和裁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凡不一致的都被判定为“落后”,这种“落后”被学术化为“前现代”。如果从具体事实出发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从“事实的整体”出发,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有的人常常用中国社会某个方面的“缺点”、某个事物的“缺陷”来说明整个中国,由这样的“缺点”、“缺陷”出发对中国作整体性判断,并得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如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结论。这种看待事物的方法错在没有从“事实的整体”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整体性特征,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运用整体性思维,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以罔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盲目崇拜资本主义为特征的“全盘西化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理论,这种唯心主义理论在思想方法上既表现为唯意志论,又表现为宿命论。
从人民意志出发,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个人意志千差万别,如果个人意志脱离历史与现实,甚至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历史与现实之上,从这样的个人意志出发,就不能正确研究和判断事物性质,就不能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正确比较与科学判断。比如有人将我国的改革开放理解为“向中国近代历史的主流政治意志和世界普世文明的致意与皈依,汇入世界历史潮流的建构历程”。在这里,所谓“向中国近代历史的主流政治意志和世界普世文明的致意与皈依”,只是某些人头脑中臆想出来的意志,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没有任何本质联系,将这样的抽象意志强加于改革开放,意在篡改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这种观点根本否定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将资本主义永恒化、终极化。只有从人民意志出发,才能克服个人意志的抽象性和任意性,才能真正把握历史与现实的本来面目。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整体意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意志。各种客观因素、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主观因素的成熟程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功实践清楚表明,成熟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实现好、服务好人民意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充分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四个自信”是坚持出来的国家共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并不断拓展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并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并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完全可以说,新中国取得的一切发展和进步是坚持的结果,“四个自信”是坚持出来的国家共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伴随着真理与谬误的斗争,凝聚国家共识的过程也是不断用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
坚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始终保持精神上的主动地位。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1516页)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要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一定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掌握了这个武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就会得到普遍提高。这样,我们就占据了精神上的主动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深刻指出了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好,各种各样的被动就会纷至沓来,所有的自信与共识都会被削弱、甚至瓦解。
坚持科学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努力消除各种谬误对凝聚国家共识的消极影响。错误社会思潮在社会实践中起着很大的干扰作用,突出表现在对凝聚国家共识的消极影响上。错误社会思潮罔顾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辉煌成就,用自由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用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用个人主义反对集体主义,意图打掉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各种敌对势力就是想利用这个逻辑,他们就是要把我们党、我们国家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诱使人们跟着他们的魔笛起舞。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郑重提醒全党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个原因。这场斗争既包括硬实力的斗争,也包括软实力的较量。”(《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08页)我们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动实践,科学揭示错误社会思潮在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的荒谬之处,科学揭示错误社会思潮的精神实质与巨大危害。
坚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着力优化凝聚国家共识的社会氛围。第一,将“四个自信”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实践中。以“四个自信”为中心,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用“四个自信”衡量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成效。第二,将“四个自信”融入立德树人工作。立德树人工作要紧紧围绕“四个自信”进行,在青少年中普遍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努力在教育成效上下功夫,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上出现重大失误。第三,将“四个自信”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目标与发展实践。坚定“四个自信”的强大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为坚定“四个自信”强基固本,用强大的事实战胜一切诡辩和谎言。
(作者: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刘玉成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
分享 -
【网站声明】【纠错】【打印】
为什么要对“四个自信”做整体理解--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为什么要对“四个自信”做整体理解--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官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 全国社科工作办 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 | 旗帜网 | 中国人事考试网 | 工会新闻网 | 中国侨联 | 毛主席纪念堂 | 周恩来纪念网 | 邓小平纪念网
高层动态
人事
理论
党建
独家
滚动
中央文件
反腐
党史
综合
视频
搜索
首页
要闻
党建
理论
党史
数据
登录
|
注册
原文
讲话
会议
活动
考察
会见
出访
函电
高层动态
中央文件
人事任免
反腐倡廉
综合报道
视频报道
独家稿件
专题专栏
党建要闻
党建论坛
先锋人物
评论观点
基层党建
人民日报理论版
文选
评论
图书
言之有理
独家
人物长廊
纪念回忆
红色访谈录
党史微课
国史讲堂
群书博览
中国政要资料库
地方领导资料库
党的建设数据库
党史资料库
党务书库
党建图解库
报刊导航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数据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独家特稿
分享
“读懂新时代”丛书系列短视频――文化何以自信(33)
为什么要对“四个自信”做整体理解
2022年07月25日08:3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支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巩固坚实的思想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部组织编写“读懂新时代”丛书(共四册),全面阐释“四个自信”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好地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近日,人民网理论频道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邀请丛书四位主创,挑选切口微小、读者关心、意义重大的问题进行讲解。
本期主讲人: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壮海
往期回顾:文化自信的底气在哪里?
理解文化自信为什么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
“读懂新时代”丛书系列短视频专题:
(责编:代晓灵、秦华)
学习路上
时习之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央文件
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十四五”规划编制
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
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1997-202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