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派钱包下载中文版安装|ethics联想记忆

作者: 比特派钱包下载中文版安装
2024-03-14 20:46:05

科学记忆法(八)-联想记忆:定位联想法 - 知乎

科学记忆法(八)-联想记忆:定位联想法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科学记忆法(八)-联想记忆:定位联想法莫非四天倒背如流《道德经》 潜能开发师 思维训练师 荐书官到今天为止,我们将介绍完全部的记忆方法。本文介绍的联想记忆法,既是我写记忆方法文章的阶段性句号,也是所有记忆方法中最有效、最神奇的记忆方法。我曾经就是用这个方法,在4天之内实现了《道德经》倒背入流。(六)定位联想法所谓定位联想法,通俗地讲,就是在自己的“记忆仑库”中准备好一系列位置固定的“贷架”,当识记一系列材料时,如名词、短语、条文、事物等,可以按顺序往“贷架”上存放,以保证提取时有条不素。定位联想法又有人称之为“地点记忆法”或“标钉”记忆法。定位联想法是以奇思联想法为基确的,其不同之处页是在于定位联想法有自己预定的顺序,即定位符。把要记忆的信息与定位符进行联想,在提取信息时可以任意抽查。例如记一百个事物,可以抽问五十,也可以抽问九十九,都能立即提取记亿信息。这就是定位联想法的高妙之处。定位用的“货架”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可以用人体器官;头发、前额、眉毛、限睛、鼻子、耳朵、嘴唇、牙齿、舌头、下巴等。可以用家庭设施;立柜、沙发、茶儿、高低柜、书厨、电视、电扇、电冰箱、洗衣机等。可以是自己经常活动的地点:比如学校、办公楼、小区、酒店等。并且这些地点还可以继续细分。可以用常用词组;工、农、商、学、兵;东、南、西、北、中;多、快、好、省;花、鸟、鱼、虫;雾、雨、雷、电;春、夏、秋、冬;江、河、湖、海;梅、兰、竹、菊;上、下、左、右、前、后等。可用家族亲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可以用兄弟朋友:按年纪排成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等。容纳量最大的定位符就是百位数以内的数字谐音代词、象形代词、会意代词了。就是应用谐音、象形或者会议等原理把数字改变成具有实在意义的实物语词。因为汉语的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节词,所以数字谱音代词以两位数为最好。这种数字代词,对于我们记忆数字信息(比如圆周率、重要公式的固定数值、书的页码)等非常用帮助。我就用这种方式记忆《道德经》的章节和页码信息的。如果涉及要记忆多为数字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组合的方式进行记忆了。下面就向大家推荐几组数字代词作参考: 1——铅笔 2——鸭子 3——弹簧 4——红旗 5——秤钩 6——烟斗 7——镰刀 8——麻花 9——球拍10——鸡蛋 11——摇椅 12——妖儿 13——衣衫 14——石狮 15——食物 16——石榴 17——仪器18——姨妈 19——药酒 20——按铃 21——阿姨 22——娘娘 23——粮仓 24——粮食 25——二胡26——阿牛 27——暗器 28——恶霸 29——二舅 30——山洞 31——山药 32——扇儿 33——山川34——上司 35——山虎 36——山鹿 37——散漆 38——伞把 39——散酒 40——司令 41——司仪42——事儿 43——四川 44——丝丝 45——事物 46——思路 47——司机 48——丝瓜 49——死狗50——武林 51——武艺 52——武二 53——午餐 54——武士 55——污物 56——物流 57——武器58——尾巴 59——五角 60——流连 61——儿童 62——驴儿 63——庐山 64——螺丝 65——落伍 66——溜溜 67——漏气 68——篱笆 69——遛狗 70——麒麟 71——起义 72——棋儿 73——旗杆 74——骑士 75——气雾 76——骑鹿 77——七七 78——骑马 79——吃酒 80——白领 81——白蚁82——扒儿 83——爬山 84——巴士 85——芭蕾 86——八路 87——白旗 88——爸爸 89——白酒90——酒令 91——旧衣 92——揪耳 93——旧伞 94——旧寺 95——旧屋 96——酒楼 97——香港98——酒吧 99——舅舅 100——满分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当然,数字代词绝不限于以上这些,只要谐音、形象、便于记忆就行。例如,12又可用“妖怪”做代词,47又可用“诗集”做代词。在选择谐音词时,0还可选择“欧、冻、圆”之类的音,1还可选择“腰、幺”之类的音,7还可选择“拐”之类的音。对于熟悉乐谱的人来说,1234567又可谐音为“都来咪发梭拉西”。另外,各地的方言语音不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灵活运用。那么,如何进行定位记忆呢?方法很简单,把你要记亿的材料与所选用的定位符进行奇思联想就可以了。应该注意的是,选用哪一套定位词,这可以根据你要记的材料有几项而具体定。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经常使用同一套定位词,特别是在短时间内(1至2小时),很容易造成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编制了一种新的定位符。但前提时你自己对这些东西非常熟悉,也就是说你不要再花时间记忆这些定位符。下面提供几组参考。1——服饰(服装鞋帽。如:草帽、毡帽、西服、背心、牛仔裤、喇叭裤、球鞋、布鞋等。)3——动物(含兽畜虫。如白鹅、麻雀、老虎、大象、马、牛、蛇、苍蝇等。)3——植物(花草树木。如:牡丹、菊花、连根草,茅草、松树、柏树、芦苇、竹子等。)4——建筑(楼台亭阔。如;鼓楼、高楼、点将台、现水台、六角亭、湖心亭、白塔、烟囱等。)5——食物(食品蔬菜。如:饺子、面条,青菜、豆腐、白菜、萝卜、苹果、丝爪等。)6——家具(桌椅盆杯。如:写字台、高低柜,沙发、电视机、饭盆、铁勺、铝锅、水杯等。)7——器官(五官四肢。如:头发、眼睛、否头、耳朵、手挡、胳膊、指甲、脚等。)8——交通工具(飞机车辆。如:轰炸机,直升飞机、汽车、自行车、手推车、摩托车、马车、轿车等。)g——工具武器(斧锯枪炮,如;凿子、铁锹、车床、电钻、机枪、地雷、坦克、炮弹等。10——文具(笔墨纸张。如:铅笔、钢笔、格尺、橡皮、信纸、图纸、墨水、笔记本等。)使用定位组联想法的要点在于;先确定识记材料中的排列顺序(即分段)的关键语词,再逐一往定位“货架”上“存放”,就象车站的寄存处一样。但每换一题就要换用一套定位“货架”,常用常新,避免混淆。这种方法对于总复习时记忆百十道大题是行之有效的。最后,我把记忆方法的文章做个汇总整理:1.记忆的原理与规律2.科学的记忆方法(一)-理解记忆法3.科学的记忆方法(二)-选择记忆法4.科学的记忆方法(三)-系统记忆法5.科学的记忆方法(四)-规律记忆法6.科学的记忆方法(五)-特征记忆法7.科学的记忆方法(六)-比较记忆法8.科学的记忆方法(七)-归类记忆法9.科学的记忆方法(八)-联想记忆法10.科学记忆法(八)-联想记忆法:时间空间联想法11.科学记忆法(八)-联想记忆:类似联想法12.科学记忆法(八)-联想记忆:对比联想法13.科学记忆法(八)-联想记忆:奇思联想法14.科学记忆法(八)-联想记忆:定位联想法发布于 2023-05-28 22:58・IP 属地湖南记忆方法记忆宫殿记忆心理学​赞同​​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记忆力小课堂 之 联想记忆法(多种学科适用) - 知乎

记忆力小课堂 之 联想记忆法(多种学科适用)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记忆力小课堂 之 联想记忆法(多种学科适用)生命一号没错,就是你以前电视上看的那个“补充大脑营养”的生命一号联想记忆法是指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的记忆方法。巴甫洛夫认为,联想是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物同时地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是在头脑中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依靠联想,每个人把输入大脑的信息穿串编排,构成记忆的网络;依靠联想,人能从记忆仓库中找到所需,并顺利地提取出来。我们如能抓住联想的规律,学会联想的方法,不但有利于迅速记忆,而且有利于巩固记忆。(1)表象联想法这是将需要识记的东西与其实物表象联系起来的方法。如识记“蚯蚓”这个词的概念,只记这两个字不易巩固,必须在脑子里浮现出那种怕人的物象才行。浮现物象时,头脑要象张开的银幕那样,看着文字,听着读音,当场把银幕上的物象描绘出来。这样经过多次练习,养成习惯,就容易把物象印到脑海里。使用表象联想的要领是:①尽可能把知识对象在脑海里变换成具体物象。如学“寄寓”一词时,就想象自己正住在姥姥家。②多用夸张物象的方法。如学“细菌”一词时,就把它扩大到象在教科片中看到的那种细菌物象。③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的东西。如理解“含英咀华”这个抽象成语时,可能费解,你可把自己比作正在摇头晃脑欣赏一篇好诗文的老学究。④有时要记众多事项,你可用整体物象法记忆。(2)接近联想法这是把根据有些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有所接近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联想方法。如提到哈尔滨,必然想到气候寒冷、冰灯、冬泳等现象;一提起诸葛亮,马上就会想“借东风”和“三顾茅庐”;一提起鸦片战争,马上就会想起1840年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等,因为这些事情在时间上接近。学习中,如果运用这种方法,把遇到的事实、事物和学到的知识,与接近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空间或时间上有相关之外的系统,就可产生联想,帮助记忆,而且提起一种东西就可能联想到一大串内容。这种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在现象或本质方面有类似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联想。类似联想主要是突出事物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它对学习和记忆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导出,就是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相似特点推出来的。(3)对比联想法对比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往往具有对立性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联想。如由热想到冷,由甜想到苦,由爱想到恨,由落后想到进步等。由于想到的事物具有对立性,因而将其归纳到一起。用对比联想增强记忆,效果就特别显著。小学语文教学中,常把同义词与反义词联系到一起教;中学分析小说时,常将这一人物与另一人物的形象对比起来教,能增强感染力;对比联想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极好方法。发布于 2021-04-09 10:45记忆力训练(记忆力)快速提高记忆力记忆方法​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联想记忆法_百度百科

法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联想记忆法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的方法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的方法。联想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头脑中想起的一件事物,又引起想到另一件事物。由于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各种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在思维中,联想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是记忆的一种方法。联想,就是当人脑接受某一剌激时,浮现出与该刺激有关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记忆的一种主要机能就是在有关经验中建立联系,思维中的联想越活跃,经验的联系就越牢固。如能经常形成联想和运用联想,就可增强记忆的效果。联想是有规律可循的,联想的规律有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因果律等,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中文名联想记忆法分    类7类释    义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记忆规    律有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等目录1定义2分类▪接近联想法▪相类似联想法▪对比联想法▪从属联想记忆法▪聚散联想记忆法▪形象联想记忆法▪奇特联想记忆法3特征4实例5注意要点6技巧7总结定义播报编辑联想记忆法,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材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的方法。文化寓意 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连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好。美国著名的记忆术专家哈利·洛雷因说:“记忆的基本法则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事物。”分类播报编辑①接近联想,用相互接近的事物进行联想。例如:历史上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明治维新。②相似联想,用相似的事物联想。例如:意大利的地图像靴子。③对比联想,由相反事物的一方想到另一方。例如:民主和专政是辨证的统一。④归类联想,从同类事物中来联想。⑤因果联想,从原因想结果或从结果想原因。例如:遗传与变异。⑥创新联想,人为创造一种联系进行的联想。例如: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接近联想法根据有些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有所接近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联想记忆方法。通过接近联想有助于我们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增强知识的凝聚力。两种以上的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同时或接近,这样只要想起其中的一种便会接着回忆起另一种,由此再想起其他。记忆的材料整理成一定顺序就容易记得多了。如复习亚马孙平原时,从同一地理空间进 行联系,想到亚马孙河,全年水量丰富,季节变化量小;想到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树种丰富,破坏严重,“世界肺脏”作用正在不断减弱。又如,记忆洋流的 分布规律时,在中低纬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想到北半球的反气旋是顺时针方向流动,东西风向如何就一目了然了。例如,有的人有时候一下子记不起一个很熟的外语单词,明明是经常温习的,连这个字在教科书上什么位置都能回忆起来, 可一下子就想不起来了,那他就可以从这个字在书上什么地方想起,想想它前面是个什么词,后面跟了一个什么词,这样反复地联想,往往能回忆起这个单词来。这 个词和前后词的关系是位置接近,这种联想就叫空间上的联想。还有一种时间上的联想。比如一个人在一本辞典上看到对某个词的很有意思的说明和解释,告诉了另 外一个人。那个人也很感兴趣,问他是在哪本辞典上查到的,要去亲自查看一下全文。可惜他已经记不确切是查在哪本辞典了。怎么办呢?于是这个人就回忆当时查辞典的情形。首先想起是前天晚上查到的,记得那天晚上他还为这事高兴了好一会。再仔细一想, 噢!有了。这个词是在《辞海》上看到的。因为自己前天晚上只查过《辞海》,其他那些辞典前天上午就都归还图书馆了。这样,通过时间上的联想,准确地回忆起 自己查的是《辞海》,不是其他的辞典。相类似联想法是根据事物之间在性质、成因、规律等方面有类似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记忆方法。通过类似联想有助于我们发现事物的共性,强化记忆。当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相连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好。在外语单词里,有发音相似的,有意义相似的,这些都可以利用相似联想法来帮助记忆。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和北京景山学校在 小学低年级试验一种集中识字的方法,可使学生在两年内认字两千五百个,阅读一般书籍报纸。这种识字法就运用类似联想记忆法的道理,把字形、字音相近,能互 相引起联想的字编成一组一组的,像把“扬、肠、场、畅、汤”放在一起记,把“情、清、请、晴、睛”放在一起记。每组汉字的右边都是相同的,每组字的汉语拼 音也有共性,前一组的汉语拼音后面都是“ang”,后一组的汉语拼音都是“qing”,这样就可以学得快、记得住。如里海与日本的面积大约都为37万平方千米。又如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内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比联想法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具有明显对立性特点加以联想的记忆方法。通过对比联想,有助于我们比较事物的差异性,掌握各自的特性,增强记忆。当看到、听到或回忆起某一事物时,往往会想起和它相对的事物。对各种知识进行多种比较,抓住其特性,可以帮助记忆。这就是对比联想法。许多诗集、对联大多按对仗的规律写出来的。如:杭州岳飞庙有这样一副楹联,写的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和“无”是相反的,埋下烈士忠骨和铸就奸臣是相对比的。相传这里埋着民族英雄岳飞的忠骨,后人由于痛恨奸臣秦桧用阴谋害死了他,用铁铸了秦桧夫妇的跪像放在墓前。只要记住这副对联的上句,下句也就不难凭对比联想回忆起来了。我们背律诗,往往感到中间两联好背,原因就是律诗的常规是中间两联对仗。对仗常用这种对比,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又如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诗的中间两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对比之处很多,由前一句可以很自然地想起后一句。如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气压分布状况、气流状况、天气状况都相反,学习时,只需精记一种即可。从属联想记忆法是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因果、从属、并列等关系增强知识凝聚的联想记忆方法。通过关系联想,引导思考、理解地理知识彼此之间的关系,使思考问题有明确的方向,感到有些地理知识多而不杂,杂而不乱,有规律可循。如因果关系:地理自转→地转偏向力→盛行风向→洋流的流向;从属关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并列关系: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聚散联想记忆法是指运用聚合思维对一定数量的知识通过联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到一起或运用发散思维对同一地理知识,从多方面进行 联系的记忆方法。包括聚合联想记忆法和发散联想记忆法,互为逆过程。运用聚散联想记忆法有助于学习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思路,建立地理知识的“联想 集团”。如有关赤道的知识,可运用发散思维从下列各点进行说明。地理上最长的纬线;纬度最低的纬线;距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南北纬度划分的起始线;地转偏向力为零的纬线;仰望北极星仰角为零的纬线;全年昼夜平分的纬线;地理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纬线;反之,运用聚合思维可以说明上述所指纬线都是赤道。形象联想记忆法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形象联想既 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加深记忆。如新疆的地形特征可与新疆的“疆”的右半部分联系起来,“三横”表示三山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 山:“两田”表示两大盆地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又如意大利的轮廓图像高跟靴子。奇特联想记忆法是指利用一些离奇古怪的联想方法,把零散的地理知识串到一块在大脑中形成一连串物象的记忆方法。通过奇特联想,能增 强知识对我们的吸引力和刺激性,从而使需要记忆的内容深刻地烙在脑海中。如柴达木盆地中有矿区和铁路,记忆时可编成“冷湖向东把鱼打(卡),打柴(大柴 旦)南去锡山(锡铁山)下,挥汗(察尔汗)砍得格尔木,火车运送到茶卡。”联想记忆法在商业广告上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1931年,上海有家汽车出租公司,他们电话号码是 “40000”,为了使乘客能记住这个电话号码以招徕生意,他们就利用人民群众当时高涨的爱国热情,大力宣传“四万同胞请打‘40000’号电话”,这就 使它很快成为上海最大的一家出租汽车公司。特征播报编辑联想记忆法根据记忆内容的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一点式记忆。例如对一个人名、地名,或其他形式的抽象的或不可理解的、无意义的材料的记忆。2.两点式记忆。就是需要在两个事物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使用时见此知彼、见彼知此。例如英语单词和汉语词汇之间,作品与作者之间,国家与首都之间,年代与历史事件之间,某些事物与有关数据之间,都是如此。3.多点式记忆。需要记忆的知识要素超过两个,要在3个或更多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比如记忆56个族,列举鲁迅的作品,记忆一个简答题的要点等等。在记忆时,除了进行联想之外,还应辅之以这样一些技巧:循环记忆、尝试回忆、过度学习、卸磨杀驴、限定时间、结合理解。另外,还应该注意确定切合现实的目标,不能指望什么都要一字不漏地原文背诵。实例播报编辑1.用联想法记忆数轴及其相关概念学习数学有理数知识时,可将数及其概念与数轴这个形联系起来记忆。将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联系起来,把互为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等直观化。首先明确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其中原点相当于温度计的零点,向右为正方向,单位长度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2.用联想法记忆历史年代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通过淝可联想到肥胖,由肥胖想到胖娃娃,而8字的两个圆正好是胖娃娃的头和身体,两个3则是两个耳朵。这样一想就记牢了。3.用联想法记忆历史事件汉代的农民起义较大规模的有三次:一是公元17年发生的绿林起义;二是公元18年发生的赤眉起义;三是公元184年发生的黄巾起义。前两次发生在西汉,后一次发生在东汉。这三次起义的时间可以用对比法来记,最令人头痛的是起义名称的先后顺序容易搞混。为此,可采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这三次起义的名称都有颜色,即绿、红、黄,可与枫叶联系起来记。枫叶春夏时绿,秋天变红,冬天变黄。4.用联想法记忆酸性氧化物的溶解性酸性氧化物只有SiO2是难溶的,其余的都是可溶的。可联想记作:只有砂子(SiO2)不溶。试想,如果砂子能溶,河里的砂子岂不全化掉了。5.用联想法记忆历史事件及年代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可用联想法记作:“前鸭子下蛋后鸭子看,刘邦定都于长安”。这是因为2像鸭子0像蛋。6.用联想法记忆魏、蜀、吴三国建国年代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定都于洛阳,需记的内容有:“220”、“曹丕”、“建魏”、“洛阳”等项,可用联想加串联法记作:“曹丕喂(魏)洛羊(阳),一天二两(22)饼(0)”。同理可记:“刘备守(蜀)成都,一天二两(22)药(1)”:“孙权建吴业(建业),养了三只鸭(222)”。因为刘备建蜀时已风烛残年,故一天二两药;而孙权的吴国在长江边上,故与养鸭联系。7.用联想法记忆晋灭吴的时间公元280年,晋灭吴,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吴灭了,就等于吴被拆散了,消失了,而吴字可以拆成“二、八、口”三个字,正好与280相合。8.用联想法记忆地名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可记作:一个人的智力胜过他的弟弟不如哥哥,即“胜弟亚哥”。9.用联想法记忆识字在外语单词里,有发音相似的,有意义相似的,这些都可以利用相似联想法来帮助记忆。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和北京景山学校在小学低年级试验一种集中识字的方法,可使学生在两年内认字2500个,阅读一般书籍报纸。这种识字法就运用了类似联想记忆法的道理,把字形、字音相近,能互相引起联想的字编成一组一组的,像把“扬、肠、场、畅、汤”放在一起记,把“情、清、请、晴、睛”放在一起记。每组汉字的右边都是相同,每组字的汉语拼音也有共性,前一组的汉语拼音后面都是“ang”,后一组的汉语拼音都是qing,这样就可以学得快、记得住。注意要点播报编辑① 要选择好联想的中介物(即选择好联想的通道)。因为这是记忆的关键,选择得好,会“豁然开朗”,一下子联想到某种材料或解题的方法,问题就得到解决;选择得不好,有时十分简单的也会“卡壳”,久思不得其解。②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因为联想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先学的知识应成为后学的知识的基础,旧知识积累得越多,新知识联系得越广泛,就越容易产生联想,也就越容易理解和记忆新知识。技巧播报编辑一.代替法适用情况:两个词之间是可以联想的,关系紧密的。代替法是会意法,与情感法的合称。这的意思是,我们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在我们本人 看来,这两个词之间是可以联想的,关系紧密的。比如,我说过有一个人因为五一被偷了。所 以,一说51这个词,他就会想起恶贼。对有一些人来说,一说中国,就想起长城,中国功夫, 中国地图,鸡,或别的……这就是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用一个具体词,去代替一个抽象词。 当然,不一定要是词。直接一个图像,感觉也可以。比如,一说到快乐。有人就想起他儿子笑 迷迷的样子 快速记忆法。那他用他儿子这个画面,代替快乐这个词,是可以的。比如,我说自 由,你们可以自己联系。有什么哪些画面?感觉?或具体词?答:自由女神像,海边这些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在你们去运用这个技巧之前,先不要认为是不可能的,先试试 看。行与不行再说。关于代替法有一点要补充的是。你从A想到B。你从A想到B。不等于从B你就会想到A。所以, 你把一个A(抽象词),转化成B(具体词,或图像,或感觉)后。还要在心里,把B转成A。 即想着B,念一下A。比如,想着自由女神像,默念:自由。这叫解压缩,还原。也叫确认。它 修正、加固你大脑的联结。让你的记忆精度保持在一些高水平上。1直接,2加减,3代替。关于代替,我们稍稍补充一下。有一些词,虽然它们是名词,是可以 想到图像的,可是不太具体。比如,乐器。我们就可以联想一下具体啥乐器。比如钢琴。这样 子出来的图像就清晰具体。比较好记。二.谐音法适用情况:谐音与象形。谐音法,就是用发音相近的词来代替原词。比如,爱情,矮琴。你要从爱情想到矮琴,要好一会儿。或想到别的谐音,也不见得快。爱 情,情,橙 爱情,小情人爱情—接吻的画面爱情—婚礼的画面这些是加减,代替的方法。很快。我一直就可以想一堆出来。平常记东西,也不是像有些人一 样,一句话苦苦地在那些想谐音。一边念,一边联想转化。一个像电影一样的故事画面就出来 了。然后,解压缩。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还原成文字。还原不了的,再修定的一下,强化记 忆。就OK了。谐音,是不得己的选择。因为像是代替法,一个词代替一个词,往往没啥理由 的。就像恶贼代替51。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为啥。加减法则如果写出来好像不太严谨。为什么 安置就是按呢?所以,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记忆书,看到的都是大谈谐音法的。因为,真正的妙法,要么不好 写出来,要么人家还要赚钱的。代替法有时一个词,如科学,有人会想到一个研究者在工作的 画面什么的。它就是一闪而来的画面。没什么道理。你写出来,可能有一堆爱较真的兄台,就 会说:为什么是这样?这样是不是会不行?能记住么?马上记错了怎么样?没什么理由啊。…… 等等。温馨提示:有些人有一个误区。就是一个词,他非得二个字都转化一下。有时不需要的。你可 以一个字不变,一般是尾字变。谐一下。首字不变。有时也可以的。外援??外宴??外国人的宴 会,外面的宴会这样也行的,而且省时省力。汉语??汉玉??汉朝的玉 一下子就谐出来了。三.加减法适用情况: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运用加减法。加减法,就是一些词,比较抽象不好记。我们 把它们增加一些字,或减少一些字。让它们好记一些。比如,抚恤,抚; 安置,安、按, 补助,补 。去掉一些字,就变成一个常用的动作。想象抚摸,按 压,补衣,总是比较容易的。不过,这是建立在你熟悉,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的。我这是第N次 强调了。只有你理解了,你才能把这些高压缩的文字,还原为原文。不是高度概括,至少你要 记忆的内容,你要知道是啥意思吧?有些人是不理解什么意思,就不断地念。嘴巴念,可是脑 子已经跑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要明白意思。答:看到翅膀我想起来烧烤了呵,这就对了。四.象形法适用情况:象形呢,就是一个词,符号,地图等,比较抽象,或不好记。还有数字等。我们就 从它们的外形,选取与它们样子类似的图像来代替它们。比如,11筷子。69太极图。1笔2鹅3螃蟹4小旗5钩6哨子7锄刀这些都是象形。A箭,d婴儿推车,购物推车Z闪电C马蹄形磁铁E梳子。F冲锋枪G钳子头、虎头。g蝌蚪这样就是象形啦。然后,谐音与象形结合,也可以的。o球,m门,om球门c锡,com锡球门ma妈,p婆。map妈教婆看地图。m美,i人mi美人。5.直接法适用情况:那些能让你想起图像的,想起声音,涌起感受的词或句子。干脆就不要转化啦。直 接就记住,或运用后面提到的锁链法。这个方法,主要是起到一个提示作用。你一用到转化法,就会想到第一个方法是直接。如果能 不转,就不转。因为有许多学记忆术的朋友,明明不需要转化的词或句子,也转得汗流浃背 的。例子 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其组织和性能都恢复到变形前的软化状态的过程。这个是一个概念题,需要记住后面的定义。于是,有朋友就开始转啦。结晶,冷,热,组织, 性能,变形,软。一找就找了七个提示词。然后就开始转化……折腾半天,比死记还累。事实 上,你先读一次,理解一下。不就是冷金属,被加热后,又会变软么?很好理解的。所以,冷 变形金属在加热时……恢复到变形前的软化状态的过程。这一部分,是可以直接记住的。随便想 一金属,比如剑。一把剑被加热后,又恢复到它之前软软的状态。就OK了。那么,只剩下二个比较抽象的词。 [组织]和[性能] 组织,我想剑是一组的,两把。记住了。 性能,性谐音星。我想剑上刻星,记住了。就OK了。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能 不转化的,我们通过理解,想象就能直接记住的。我们就不操心了。只能那些不能直接想象, 理解,记住的部分,进行局部加工就可以了。直接法、加减法、代替法这三个方法,已经能解决大部分词的转化。它们的特点是“快”。直接 法不用说了,不转。加减法一加一减,就出来了。快。代替法联想一下,鸡就生蛋,快。而谐 音法与象形法是比较慢的。大家可根据情况使用。总结播报编辑联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指导孩子进行联想记忆,可采用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不同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六种联想记忆方法详解 - 知乎

六种联想记忆方法详解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六种联想记忆方法详解知乎用户UyTq0u分享记忆方法,可私聊,看到会回让联想想象帮助记忆,是抵抗遗忘的最佳选择。让联想想象帮助记忆的实质,就是通过巧妙联想和丰富想象让新记忆的信息与脑储原有信息以结构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就像鱼被钓在钩上一起沉入“脑海”中一样。需要使用的时候,只需轻提“鱼钩”,“鱼”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来。(1)奇妙幻想有人为了记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热却可以”这一物理法则,通过创造性想象和奇幻联想,将其变成如下的故事:情侣在真空中亲嘴,听不到声音,却可以传播嘴唇摩擦的热。人的大脑左半球主管逻辑(科学)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艺术)思维,但有人在记忆中常将二者的功能记混。对于看过或听说过电影《佐罗》的人来说,只要将逻辑思维与此电影中的主人公佐罗联想在一起去记忆就行了——一想起佐罗这个英雄(有人称“佐罗”这个人名为记忆的定位词),就连带回忆起了逻辑思维和管辖它的左半球大脑了,亦可推出形象思维是由右半球大脑管辖了。一来二去,很快就把两半球大脑的主要功能记忆牢固了。(2)对比联想看到、听到或回忆起某一事物时,往往会联想起和它相对的事物,对各种知识进行比较,抓住其特性,可以帮助记忆,这就是对比联想法。古律诗中常用的方法是对仗,其中就有很多上句与下句对比的,想起前一句就能很自然地联想到后一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若想记住治疗蜂毒有特效的苔藓液,只须与华佗发明苔藓液的趣闻联想在一起就很容易了:华佗将观察“黄蜂和蜘蛛的搏斗中,受黄蜂刺伤的蜘蛛爬上苔藓打个滚便恢复常态”的现象牢记于心,并通过对比联想,触类旁通地发明了治疗蜂毒的特效药——苔藓液。(3)相似联想为了记住“人的大脑装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并且由这些神经细胞交织成十分复杂的神经细胞网络”这组信息,有人将神经细胞与微型计算机联想在一起,把神经细胞网络与微型计算机网络联想在一起,编织出一组形象化信息:“人的大脑好比装有一千亿架微型计算机,并且由这些微型计算机交织成十分复杂的微型计算机网络。”有人在学习地理时,将意大利半岛与形状相似的长统靴联想到一起去记忆。一看到穿长统靴的人,就想起了意大利半岛,没专门花时间就记牢了这个知识点。(4)接近联想需记忆的信息是“决策者的三种类型:A型不求大利,怕担风险。对利益的反应比较迟钝,但对损失的反应比较敏感;B型谋求大利,敢冒风险。对损失的反应比较迟钝,而对利益的反应比较敏感;C型——亦此(A)亦彼(B)型,完全按照损利值和期望值的高低来选择行动方案。”如果记忆者能将身边与之接近的真人真事联想在一起,一见到身边的这三种类型的人,就联想起需记的上述信息,这组信息就易于记牢了。引导学生建立独体字间意义的接近联想,也有理想的记忆效果。如目与垂并联为“睡”,小和土串联为“尘”,上小下大为“尖”,家中起火为“灾”,用双手把东西分开为“掰”,鸟落在树上为“隼”……(5)由此及彼联想由听声音联想到人物的形象,例如由听死者生前的录音联想并想象死者活着时的容貌、举止、人格、个性、特长;由听电台播放的相声联想到说相声演员的音容笑貌;由看《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联想到电视连续剧中的演员形象;由触摸或观看名人在历史博物馆中的遗物联想到名人生前的行为举止;由品尝已故老人留下的名茶联想到已故老人的慈祥……联想得越多,想象得越清晰,记忆得也就越牢。(6)象形谐音联想月牙弯弯笑嘻嘻(C)与C象形与C谐音无论是象形还是谐音,只不过是为学记提个醒,书写与发音还是要按照标准进行。学会联想与想象的重要举措,是在愉悦欢畅的情境中去活跃思维,让思维的能量辐射到无所不包的领域、行业、学科、部门及事物,让在脑中扎下深根的联想与想象的技巧、方法充分地发挥作用。孩子如果在休闲时间经常进行诸如下面列举的练习,那么,孩子的联想想象能力就会“油然而生”,也就养成了遇事易于进行联想想象的习惯了:在吃苹果时,联想到其他种类的苹果如红富士、国光等,并想象这些苹果的模样、色泽,回忆咀嚼时的感受,比较它们的同异;在吃嚼甘蔗时,联想到有甜味的其他种类的东西,如用南方的甘蔗提取出来的蔗白糖、细粒的绵糖、粗粒的砂糖、结晶透明的冰糖,用北方的甜菜提取出来的白糖、红糖,还有糖精纳、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蜂蜜、糖浆等,并且想象它们的形象、色泽,回忆品尝它们时的感受,比较它们的同异……虽然一种理念与另一领域的理念巧妙地联想起来会增强记忆力并补足事实链条中的不足和尚未发现的环节,但在没有熟读有关如何联想和想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习作的情况下就去盲目地联想想象,很可能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离奇的臆造与古怪的杜撰比记忆需记信息本身还要花费多得多的脑力与时间,得不偿失。发布于 2020-10-10 16:45认知科学形象思维大脑​赞同 13​​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高效记忆——联想记忆法

高效记忆——联想记忆法

数字贸易学院(跨境电商创业学院、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

导航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专业介绍

师资队伍

机构设置

教育教学

实践育人

产教融合

校企融合

特色教学

合作项目

科学研究

科研概况

科研动态

研究中心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党建思政

组织机构

党史学习

党建活动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就业指导

招聘资讯

考研学子

学工在线

评奖评优

数贸之星

团青天地

心语聆听

国际交流

合作项目

交流实践

创业学院

创业学院简介

创业导师团队

创业团队风采

创新创业动态

创业政策解读

创业园申请

校友之家

杰出校友

校友活动

越秀校友分会

高效记忆——联想记忆法

发布者:陈梦婕发布时间:2023-06-07浏览次数:10

一、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材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的方法。 比如说学习《认识心理学》中的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刚接触这两个概念比较陌生,可以先联想到已知的事物。情景记忆是对于事件的记忆,那么可以联想到日记,因为日记有时候专门记录经历的事情。语义记忆是对事实、词汇、概念的记忆,那么可以联想到字典。这样可以确保知识和我们变得更亲密一些。 又比如说脸盲的同志,对于见过的一些人没啥印象,如果可以从某个人的长相特征联想到熟知的熟人,就可以从一定的程度上避免尴尬。二、联想的意义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联想,知识之间就建立起联系,而且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不仅仅如此,在刚发开始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识记这一环节,进行充分的联想,那在之后回忆知识和提取知识时提供了便利,因为联想相当于给新知识平添了相当多的提取线索,富含线索的知识提取的时候,相当于条条道路通罗马。反之,如果学习新知识,不善于联想,那么知识提取时,相当于孤岛,难以访问。 更重要的是,联想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将长时记忆仓库的知识再度的激活和强化。三、联想的方法1、 形象联想法 所谓形象联想记忆法是根据将所记忆的材料与你熟悉的形象联想起来,通过熟悉的形象来记忆你要记忆的内容。这符合我们的大脑的记忆规律,因为我们的心智本身就是用图像进行思考的。让我举例说明。比如说有人跟你提到钻戒时,那一定是一个闪闪发亮的东西,而不是想到钻戒这个词的字形。 形象联想记忆法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而且使得创造性提高。 比如美国的五大湖:休伦湖(Huron),安大略湖(Ontario),密执安湖(Michigan),伊利湖(Erie),苏必利尔湖(Superior)。可以直接提取首字母,联想到homes。2、 类比联想法 类比联想法由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引起和该事物在性质上或 形态上相似事物的联想。学习一些概念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 比如学习物理,在复习时,通过类比,如密度、比热、电阻、速度、机械效率等概念的共同点一并讲解,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院长信箱

学校图书馆

版权所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校外链接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百度

学术讲座——曾志刚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学术讲座——曾志刚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学院邮箱

English

学院介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学生工作招生工作合作交流党建与思政人才招聘

学院概况

现任领导 机构设置

党政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

教学科研办公室

数学系

应用数学系

运筹与统计系

校友苑地

师资概况

名师风采 教师简介 职称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

学科概况

重点学科

团队建设

平台建设

科研动态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科技获奖

研究论文

专著专利

科研通知

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

教研室建设

特色专业

研究生动态

导师信息

专业培养

课程建设

学工队伍

团学动态

实践活动

学生风采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合作办学招生

国际合作招生

校企合作招生

合作办学 学术交流

学术报告 学术会议

主办(协办)会议

会议动态

学术访问

党建工作

工会

教代会

离退休

人才引进计划

人才引进政策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会议   学术访问 

快速通道

 

相关链接

 

重师主页

科研系统

图书馆

教务系统

书记院长邮箱

OA系统

院内黄页

学术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交流 >> 学术报告 >> 正文

学术讲座——曾志刚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2021-07-14 09:18

 

  (点击: )

讲座名称:联想记忆研究的一点思考

主讲人:曾志刚

时间:2021年7月16 日    10:30

地点:线上腾讯会议(会议号:189 818 062)

主办单位:数学科学学院

报告摘要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头脑中想起的一件事物,又引起想到另一件事物。在思维中,联想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是记忆的一种方法。动物大脑记忆的一种主要机能就是在有关经验中建立联系,思维中的联想越活跃,经验的联系就越牢固。通过模仿动物大脑的联想记忆架构以实现模拟神经生物智能处理信息的新型计算模式,能极大地提升计算系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运用模拟的突触电路实现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息存储与计算,研究联想记忆的硬件电路,实现大尺寸的神经形态计算系统,这将有利于对全自主控制系统的研究。

专家简介

曾志刚,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2003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系统分析与集成博士学位。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Cognitive Computation;Neural Networks;Applied Soft Computing;自动化学报;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应用的编委。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励。

【关闭窗口】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汇贤楼电话:023-65362798  邮编:401331

陶东风:《记忆的伦理》: 一部被严重误译的学术名著(The Ethics of Memory)书评

陶东风:《记忆的伦理》: 一部被严重误译的学术名著(The Ethics of Memory)书评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购书单

电子图书

豆瓣书店

2023年度榜单

2023年度报告

购物车

陶东风:《记忆的伦理》: 一部被严重误译的学术名著

理一分殊

评论

The Ethics of Memory

2020-06-22 00:16:32

文章来源:《文艺研究》2018年第7期 美国犹太人哲学家阿维夏伊·玛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曾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哲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下属历史研究学院的乔治·坎南教授。早期曾从事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研究,后来逐渐转向政治哲学、伦理哲学和宗教哲学研究。他关注犹太人的人权问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是多个以色列和平组织的成员,并经常为《纽约图书评论》撰写文章。他的《记忆的伦理》①出版后,反响强烈,欧美各大媒体好评如潮。如:“通过极为清晰的区分,哲学家玛格利特探索了我们依赖记忆以便赋予家庭、朋友等‘浓厚’伦理关系以意义和实质的方式,挑战性地重新评价了我们通过个体和集体方式记住和遗忘的东西的意义。”“一部启人深思的著作……玛格利特是一位极为仁慈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总是从我们的所有复杂性角度理解我们人类,同时他也致力于通过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的方式理解我们。”②徐贲曾以这本书为基础写了《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一文,作为“序”收入其同名著作③。   2015年,此书终于有了中译本(贺海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对这个话题有强烈兴趣,我找到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对照阅读。结果发现中译本的错误实在太多,多到无法逐一纠正的程度。为了避免中译本继续误导读者,我下决心写这篇文章。我采取的方式是在介绍、评述本书主要观点的同时选择性地纠正明显违反作者原意的翻译错误,至于一般的语法错误,就不能一一列举了④。一、 伦理、道德、浓厚关系、疏淡关系   本书探讨的主题是记忆的伦理,因此,首先要界定“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并阐释其与记忆的关系。作者在“导论”中就亮出了自己的结论:“虽然存在记忆的伦理,但是却几乎不存在记忆的道德。”(英文版,第7页)这个结论基于作者对两种人际关系的区分,即:浓厚关系(thick relation)和疏淡关系(thin relation)。“导论”部分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浓厚关系——如父母关系、朋友关系、爱人关系、民族同胞关系等——是亲密关系,它建立在对共同过去的共享记忆的基础上;疏淡关系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关系,支撑这种关系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人类尊严(比如,因为我们都是人,我们应该相互尊重)。简言之,“浓厚关系指我们与那些有亲密关系的人的关系,疏淡关系则指我们与陌生人、与我们疏远的人的关系”(英文版,第7—8页)。把这两种关系对应于伦理学和道德理论,则伦理学告诉我们如何处理浓厚关系,道德理论告诉我们如何规范疏淡关系。伦理与道德分别涉及人际关系的不同方面:“道德主要关涉尊重和谦卑,这些态度体现于疏淡关系的人群中,而伦理学主要关涉忠诚和背叛,并体现于浓厚关系的人群中,这些不同的方面应得到不同解释:一个是道德解释,一个是伦理解释。”(英文版,第7—8页)这个核心观点贯穿全书。   那么,伦理关系和道德又是什么关系?是否存在不道德的伦理关系或坏的伦理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如何判断人际关系的好坏?其标准是道德的还是伦理的?   判断人际关系好坏的标准首先是道德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受虐关系是坏的。为什么坏?因为这是一种羞辱关系,是对人之为人的基本人格尊严的伤害,属于道德范畴。由于这个原因,道德不仅是评价一般人际关系好坏的最低标准,也是把伦理关系——人际关系之一种——合法化的最低标准。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浓厚关系)是不道德的,那就不能算作伦理(浓厚)关系。比如,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伦理关系,但是如果这种关系是受虐关系,它就不是伦理关系,无资格成为伦理关系。这就是说,“道德为评估伦理关系提供了阈值测试(threshold test,即最低标准测试或必要条件,引按)”(英文版,第86页)。基于上面的理解,玛格利特说:“伦理关系本身不能是不道德的关系:剥削的关系、可耻的关系、残忍的关系、羞辱的关系,等等。”(英文版,第86页)[遗憾的是,这句话中译本的翻译却是错的:“但是下列伦理关系无法作为不道德的关系出现:剥削关系,可耻关系,残忍关系,羞辱关系,等等。”(中译本,第78页)意思完全反了,剥削、残忍、羞辱等关系就是不道德的关系,何来“无法作为不道德的关系出现”?]   但合乎道德只是好的伦理关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对待女儿非常人道,非常尊重其人格尊严,但如果仅此而已,如果你只是像尊重一个人那样尊重她,这只能说明你没有违反道德原则,却不足以使你成为好父亲,也不足以使你和女儿的关系成为基于关爱的伦理(深厚)关系。从伦理角度看,这甚至是一种坏的伦理关系:“合乎道德地对待你的孩子,但是这种方式与对待陌生人的方式无异,这就是我说的坏的伦理关系的例子。它是道德的,但从伦理角度看是坏的。”(英文版,第87页)   在做了这些必要的界定之后,作者进入了对记忆与伦理关系的讨论。作者认为,记忆主要属于伦理而非道德范畴:“由于道德包含了全人类,因此,其范围大,但短于记忆;伦理则典型地范围小而长于记忆。记忆如同粘合剂把具有浓厚关系的人结合在一起,因此,记忆共同体是浓厚关系和伦理的栖息地。依靠这种聚合浓厚关系的关键功能,记忆成为伦理学的明显关切,它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人际之间的浓厚关系。”(英文版,第8页)[此处中译本错误很多。“伦理学的明显关切”,英文为“obvious concern of ethics”,中译本译作“指涉伦理的事业”,不确。“范围大”英文为“long on geography”,“范围小”则为“short on geography”。两个短语本来都不难理解:全人类的分布范围当然是最广大的,大过任何一个民族或其他共同体,因此也就难以记住;而伦理关系限于特定人群,范围小,因而易于记住。奇怪的是,中译本第8页把前者译作“长于地界”,后者译作“短于地界”,搞得人不知所云;同页中“long on memory”“short on memory”分别译为“长于记性”“短于记性”也是不准确的,汉语的“记性”和“记忆”有别,前者是指记忆的能力。]   尽管把记忆主要限于伦理范畴,玛格利特仍然认为,道德与记忆发生关系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这即是对公然的反人类罪的记忆,因为它侵犯了共同人性的基本观念而不是特殊的群体利益或荣誉。纳粹的罪行就是在否认共同人性的意识形态下实施的反人类罪。这是我们从道德上应该加以牢记的最为显著的例证⑤。   “导论”部分还谈到了不同的政体形式与记忆的关系。作者认为,权威主义的、传统的、神权统治的政体,其正当性建立在“过去事件”之上。这些政体常常热衷于控制集体记忆,借此可以垄断各种形式的合法性资源。因此,在传统主义与非民主政体或权威政体之间就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与之相比,民主政体的合法性更多依赖当下选举而不是遥远的过去,因此,“自由民主政体不是指向过去,而是把自己的权力定位于其未来视野”(英文版,第11页)。但尽管如此,民主政体也需要征募记忆以保证自己的合法性。例如,宪政民主的合法性不仅在于现行的选举制度,而且源自“过去的一个文件”,即宪法。“宪法是一个共同体共享记忆的建构性部分。”(英文版,第11页)因此,“说适合民主精神的情感只是那种面向未来的情感,比如希望,是不正确的。民主同样可以而且应该包括向后看的情感和态度,如宽恕和感恩”(英文版,第12页)。[在这个地方,中译本第11页出现了重大错误。中译本对前一句的翻译是:“适合民主精神的情感,只有面向未来才是唯一的和有希望的,如宽容和感恩。”此句原文为:“It is not true that the only emotions which fit the democratic spirit are those directed toward the future, like hope.”中译本的翻译不但不合语法,而且意思完全反了。作者明确说了,宽容和感恩恰好属于面向过去的情感。从句子结构看,“it”为形式主语,“that”引导的从句为真正主语。]   在这个意义上,民主是一个具有模糊性的概念。“民主也是一个带有系统模糊性的术语,它在最低的意义上是指非暴力地更换政权的技术,同时也指各种理性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需要在公民之间建构忠诚于共同的宪法、制度和程序正义的传统。”(英文版,第12页)[中译本第11页的翻译是:“民主是一个抽象的系统概念,它在最低的意义上是指非暴力更换政权的技术,同时意指各种理性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社会方式,它需要在公民之间建立忠诚于宪法,制度和程序正义的传统。”“一个带有系统模糊性的术语”中的所谓“系统模糊性”,就是指它既要指向未来,又不能不忠诚于过去。原文为“a systematically ambiguous term”,无论如何无法翻译为“一个抽象的系统概念”。]   由于并非只有崇尚过去的政体和意识形态才重视记忆,因此,不能把记忆伦理学混同于传统主义(这样的混同很容易产生,因为传统主义与记忆伦理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依据定义,传统主义忠诚于过去),或混同于一种捍卫传统的教条、政策或态度。不同于传统主义,玛格利特认为,关于记忆伦理的学说似乎更能够、也更应该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二、 关于记忆、名字与关爱   记忆、关爱、伦理三者的关系是本书重点论述的问题,因此“关爱”是本书的另一个核心术语⑥。记忆与关爱是什么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作者从关于名字的提问开始:“名字中有什么?”(What’s in a name?)回答是:“有非常多的东西。”(A great deal.)(英文版,第18页)甚至可以说,对人名的记忆直接关系到记忆的伦理是否有存在的空间。   记忆伦理的基础是关爱关系,而关爱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否记住一个人的名字。作者举了一个来自报纸新闻的非常普通的例子:某个陆军上校在接受采访时记不住一个在战争中被误伤而死的士兵的名字,潮水般的愤怒涌向这位军官。作者的问题是:这位军官有记住死去的士兵名字的义务吗?记住他的名字确实很重要吗?作者认为,名字的重要性是和宗教中关于“双重谋杀”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双重谋杀”的意思是:不但杀死这个人,而且抹去其名字(参见英文版,第21页)。   为什么忘记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种“谋杀”?这是因为在《圣经》中,“人名不仅是保存记忆的适当工具,而且被当作与人的本质密切相关的因素。如果人名可以存活下来,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人也就存活了下来。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人的名字具有指认人的本质的语义特性。索尔·克里普把人名称为刚性的(rigid)指示符。他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使用。刚性的指示符指向人的本质,换言之,指向所有‘可能世界’之中的特定之人”(英文版,第22—23页)。可见人名的重要性在于突出了一个人的特殊性、独一无二性,人的本质就寓于这个独一无二性之中。[中译本中这段话的翻译出现了严重错误。首先,“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英文原文为“in each and every possible situation”,包含了每一个和所有情形,在中译本第20页被翻译为“在大致可能的情况下”,实在不可思议。同样离谱的是,中译本第20页把“a term of art”翻译为“艺术术语”,明显不通,属于望文生义。“专门术语”在此的意思是专属一个人的,从而与“‘可能世界’之中的特定之人”相吻合:人之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独一无二性。因此,专属一个人的姓名被认为不仅表达、而且触及了人的本质。]   《圣经》关于人名的观点极大地塑造了我们的记忆观以及我们对记住人名的重要性的认识。戴维·埃德加的戏剧《圣灵降临》记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些孩子被塞进运输家畜的货车送往集中营,路上由于饥饿太甚,孩子们吃了系在脖子上的纸质名牌。这样,“当他们被杀死后,他们以及他们的名字都会消失无踪”。这个故事之所以让人毛骨悚然,“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半岛上被杀,更因为他们被杀了两次:肉体上的和名字上的”(英文版,第20—21页)。   这就赋予了人名以重要的伦理价值内涵,内化这种价值观之后,人就有了让自己的名字被后人记住的强烈欲望。作者举例说,如果让一个人做这样的选择:或者死后自己的名字留下,但其作品被淹没;或者他死后留下一堆作品,但这些作品没有他的名字。他肯定会选择前者。换一个类似的选择:或者留下有他名字的劣等作品,或者留下没有他名字的好作品。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前者。这表明“人们保存自己的名字不死——即使是这样一种非实质性的不死——的欲望是多么强烈”(英文版,第24页)。[中译本第22页的翻译:“要有多大的欲望才能像保存名字那样追求非真实的不朽。”原文为“how strong the desire is for even such an insubstantial immortality as that of a name”。依据上下文可知,句中“insubstantial immortality”即指留名而不留作品,或留署名的劣作而不留匿名的杰作。这样的不朽为“非实质性的不朽”。这个意义上的保存名字就是追求非实质性的不朽。可见,追求实质性的不朽、留下不署名的好作品,比追求单纯留名字难得多;而中译本的翻译则正好表达了相反的意思:保存名字不朽比追求非实质性的不朽要难得多。]   这样,作者通过军官忘记士兵名字的例子,引出了处于记忆伦理学中心位置的三角关系:三角的一边把记忆与关爱联系起来,另一边把关爱与伦理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再把记忆与伦理联结起来。基于作者对于伦理是人际之间的深厚关系、道德是人际之间的疏淡关系的基本界定,他认为关爱不属于道德范畴,而属于伦理范畴。我们对人类的大部分成员缺乏关爱。我们关爱的通常是与我们有亲密或深厚关系的人:父母、孩子、配偶、情人、朋友等等。我们很难关爱所有人。而这正是我们需要道德的原因。“我们需要道德恰恰是因为我们不关爱。”(英文版,第32页)关爱不是博爱,而是选择性的特殊之爱,是“对于特定需要和利益的关注”(英文版,第33页)。这种关爱是自然而然的,而在对一般“他人”的疏淡关系中,不存在自然而然的关爱。正因为这样,作者说“关爱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对他人(指与自己没有深厚关系的人,引按)的态度”(demanding attitude toward others)(英文版,第33页)。[中译本由于没有搞清楚上下文意义网络和作者的整体思想,第29页把这句话翻译成“关爱是对他人的要求性态度”,让人觉得莫名其妙。“demanding”意为高要求的、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这是一种值得称颂但很难达到的境界,也是我们需要道德的原因,因为“我们需要道德以克服我们对他人的天生冷漠”(英文版,第34页)。不过一个人首先应该做到关爱与自己具有深厚关系的身边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很冷酷,其所声称的“心怀全人类”就是很可疑的,十有八九是拒绝关爱身边具体之人的遁词。他很可能是利己主义者或自我中心主义者。   玛格利特认为,关爱和记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相互建构关系。我们固然会记住我们所关爱的人,但却不能说我们记住的必然是我们关爱的人。比如,我们特别能够记住我们所恨之人,对他们给我们造成的伤害耿耿于怀。我们最多只是在乎这些人而不是关爱这些人。与此同时,我们关爱的人也不一定就是自己记住的人。比如,一个婴儿时就离开母亲的人对母亲没有记忆,但并不妨碍他一生都心系母亲、寻找母亲。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母亲身上:一位母亲可能因为特殊原因,生下孩子后来不及看上一眼就被迫离开孩子,但这并不妨碍这位母亲一生都在关爱这位未见过面的孩子。   不管是亲朋好友等我们所爱之人,还是仇人宿敌等我们所恨之人,都不是陌生的他人,而是与我们有紧密关系之人,是我们在乎或关注的人。但对数量大得无边的他人(others)而言就不是这样。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道德以克服我们对他人的天生冷漠。玛格利特深刻指出:“事实上,我们需要道德与其说是对抗邪恶,不如说是对抗冷漠。邪恶与关爱都是稀缺商品。”(英文版,第40页)这是因为:“恶的平庸性不如冷漠的平庸性更为普遍。”[原文:“there is not so much banality of evil as banality of indifference.”(英文版,第40页)遗憾的是,中译本第30页把这句话翻译为:“平庸的恶与平庸的冷漠同样稀少。”明显违反了原意。不是“恶的平庸性”与“冷漠的平庸性”同样稀少,而是前者少于后者。]作者接着指出:“不过应当承认,一旦邪恶与冷漠结合,将更具杀伤力,犹如毒药融入水中。在某种意义上,关于恶的平庸性的主张更多指的是这种结合。”(英文版,第34页)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阿伦特著名的“恶的平庸性”的论断无疑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关爱关系不限于个人与他人之间或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作者认为,就一个个体和他人的关系而言,关爱体现为一种无私,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反面。自私之人不关爱他人。但对于一个集体/群体而言,则未必如此。一个自己人(内部人)之间彼此关爱的集体,可能对“非我族类”心狠手辣,甚至通过对“他们”的仇恨强化内部人之间的团结。作者写道:“尽管就我们的个人自我(personal ego)而言,关爱是一种无私的态度。但它并非不受集体自我主义(collective egoism)的影响,如以部落主义或我族中心主义形式出现的集体自我主义。这使得关爱从一种高尚的态度变为令人难堪的态度。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些人:对‘自己的’人关爱有加,并时刻准备为他们做出牺牲,却完全无视外族人的存在。有的时候,无私的理想主义恰恰导致了对外人的坏不堪言的残酷无情。”(英文版,第35页)[遗憾的是,这段话中译本第31页的翻译仍然存在不少错误。第一句被翻译为“尽管关爱是一种无私的态度,但它涉及自我主义,以及集体自我主义”,而原文是:“Though caring is a selfless attitude as far as our personal ego is concerned, it is not immune to collective egoism.”“as far as……is concerned”意思是“就……而言”。全句的意思因此是:就个人自我而言,关爱是无私的态度,但在集体的层面却可能成为排外、仇外的我族中心主义。译者显然不知道这个固定搭配,他的翻译传达的意思是:即使在个人层面,关爱也不是无私的。而把“personal ego”译为“自我主义”,就更是莫名其妙了。]三、 关于共享记忆   有人质疑“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等概念,认为记忆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其主体只能是个体;集体(比如中国人)没有心理器官,没有大脑(“集体的大脑”其实是一种比喻说法),不可能有字面意义上的记忆行为或记忆活动。集体记忆理论的创始人哈布瓦赫也承认,他的“集体记忆”概念并不是说集体是具有记忆能力、记忆活动的主体,而是说个人的记忆具有集体和社会的维度。“尽管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存续着,并且从其基础中汲取力量,但也只是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才进行记忆。”⑦他认为,他的集体记忆概念只是意味着:“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和记忆的社会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将自身置身于这些框架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⑧一方面,“个体通过把自己置于群体的位置进行回忆”,另一方面,“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中体现自身”⑨。   玛格利特似乎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如同“意志”“信仰”等概念一样,“记忆”概念也必须先应用于个人,“对这个概念的解释的优先性应该给予它的个体含义而不是集体含义”(英文版,第48页)。比如,如果我们要向一个孩子解释“国家牢记其解放日”这句话的含义,通常可以借助这样的方法:先向这个孩子解释“记住”这个词对于他的朋友而言是什么意思。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能指望他事先已经理解“牢记解放日”对国家的含义,再来向孩子解释这句话对其朋友的含义。   但个体在意义解释秩序中的优先性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用集体的模式更好地理解个体。比如作者认为,“柏拉图就用国家解释个人的心理结构,他相信城邦国家用‘大写字母’所写的(东西)就是个体用小写字母所写的东西”(英文版,第48页)。柏拉图的意思是:国家(集体)已经内化于个体,个体心理中有国家(集体)的维度(这个观点和哈布瓦赫相似),而非国家是个体的集合。   由于国家不可能是记忆的主体,因此,“国家牢记牺牲的士兵”也是一个隐喻。玛格利特认为,问题不在于它是不是隐喻(它肯定是),而在于它是欺骗性隐喻(deceptive metaphor)还是非欺骗隐喻(nondeceptive metaphor)。“作为一种隐喻,在欺骗性隐喻中,来自个体心理这个初始领域的(与集体心理)不同的特征,与其他(与集体心理)真正相似的特征一起,被带入集体心理的次级领域。这种把相异特征视作相似特征的做法给集体心理一种非真实的表达。而非欺骗隐喻则并不通过这样的方式欺骗我们。”(英文版,第49页)[中译本第45—46页:“非真实隐喻作为一种隐喻使不相似的要素占据了个体心理的主要领域,它持续存在并进入到集体心理的次要领域,与其他真实的相似要素一同发挥作用。这种把相异要素视为相似要素的做法给集体心理一种非真实的表达。毋庸置疑,以这种方法存在的非虚假隐喻并没有欺骗我们。”原文:“A deceptive metaphor is a metaphor in which dissimilar features from the primary domain, the domain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are carried over and into the secondary domain of collective psychology, along with the genuine similar features.”这句话比较复杂。第一个“metaphor”是主语,第二个“metaphor”是宾语,“in which”引导的是一个被动语态从句,修饰宾语“metaphor”。“the domain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是“primary domain”(初级领域,翻译为“主要领域”并不确切)的同位语,所指相同,它们都是从句的主语,“are carried over and into”是被动语态动词做谓语。从句的宾语即“the secondary domain of collective psychology”,而“along with the genuine similar features”则是状语修饰谓语。这样,整句话的意思是:欺骗性隐喻的特点是把个体心理中与集体心理相似的和不相似的特征都转移到集体心理中了。“一同发挥作用”云云,完全是中译者自己添加的。“连同真正相似的特征”则完全没有翻译,导致了对原意的重大歪曲。]   玛格利特举例说:“集体意志”就是一种欺骗性隐喻,它“把来自个体意志的特征,即有一个中心(having a center),移到了集体领域”(英文版,第49—50页)。[原文为“It carries over, to the domain of collective, an important dissimilar feature from the individual will, namely, the feature of having a center”,中译本第46页翻译为“它(集体意志)在集体领域中持续保留了来自个体意志的重要的相异要素,并使之成为中心”,大错。语法上看,这句话是典型的宾语后置结构,其主语是“it”(集体意志),“carries over”是谓语,宾语是“an important dissimilar feature from the individual will”,但作者在谓语和宾语之间插入了状语“to the domain of collective”。依照原文,个体意志的特征是具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集体所没有的。集体意志这个隐喻的欺骗性就在于:它把个体意志拥有中心这个特征转移到集体领域,而不是像中译本表述的那样使“相异要素”(即中心)成为中心(个体领域具有一个中心,这本来就是个体心理的特征,不需要集体意志使它成为中心)。]   个体意志的中心是什么呢?就是个体自我。个体是自主的意志主体。这是现代主体性哲学的重要命题。假设集体具有意志,实际上就是认定集体意志也可以通过一个中心(比如“元首”“领袖”)来体现,而其他人成为没有意志的玩偶(“元首”“领袖”的盲目追随者),其政治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里,玛格利特心里想的显然是纳粹德国的惨痛教训,所以他写道:“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个集体通过元首(Führer)或公投决定的领导作为该集体意志的中心的化身,作为意志统一体的唯一保证人,欺骗性隐喻可能会转化为政治上的危险隐喻。”(英文版,第50页)[“Führer”这个德语词有特殊含义,专指希特勒,中译本译为一般意义上的“领袖”也是不确切的]。   上述关于个人与集体、个体意志与国家意志的辨析,仍然不是对于“共享记忆”这个概念的正面阐释。那么,到底什么是共享记忆(shared memory)?作者把它与共同记忆(common memory)做了区别。共同记忆即共同经历某个事件的诸多个人记忆之集合。比如,1989年12月,在布加勒斯特广场上向齐奥塞斯库起哄的人们共同参与了这个事件。参与这件事的人都会记住广场发生的事件,这些记忆的汇集就是共同记忆。“共同记忆是一个集合观念(aggregate notion),它集中了记住某一事件的所有人的记忆,但是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在特定社会,如果记住事件的人的比率超过一定的临界点(他们中的大多数、压倒性多数等等),我们就把这种记忆称之为共同记忆。”(英文版,第51页)   如果说共同记忆的特点一是记忆主体必须是亲历的个体,二是这些个体之间缺乏交流,那么,共享记忆的特点恰好相反:记忆者不必在场;他们之间要有交流。共享记忆不是个人记忆的简单相加:“一种共享记忆整合着记住事件的人的不同视角——比如,对这个事件,他们是个体性地加以经验的,参加事件的人只是从自己独特的角度体验了事件的一个片段——并将这些片段标准化为一个版本。”(英文版,第51—52页)当时不在场者通过描述而非直接经验分享了亲历者的记忆。   作者认为,共享记忆的基础是记忆的劳动分工。这个分工既是共时性的(同时代人之间的分工),也是历时性的(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分工)。后者是指记忆的隔代传递:从关于某个事件的最初记忆者到最新一代。“作为某个记忆共同体的成员,我的记忆与上一代人的记忆具有关联性,前代人的记忆又与他的前代人的记忆关联,以此类推上溯至第一次记住该事件的那一代人。”(英文版,第59页)[中译本第53页对最后一句的翻译是“以此类推上溯至我们与此分享同一事件记忆的那代人”。把“that generation which remembers the event in question first hand”翻译为“分享同一事件的人”,不但没有原文依据,与原意不合,而且也有悖常理。以“五四”运动的记忆为例。依据玛格利特不同时代的人通过分工分享记忆的理论,鲁迅、陈独秀等19世纪下半叶出生的一代、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一代以及50年代出生的一代,都分享了“五四”的记忆。但是只有鲁迅、陈独秀他们是“第一次记住该事件的那一代人”,30、50年代出生的一代都不是。因此,把“第一次记住该事件的那一代人”翻译为“分享同一事件记忆的那代人”是完全错误的。]   玛格利特关于分享记忆的一个精彩观点是:分享记忆更接近于信仰而不是知识。比如,从犹太人对于“出埃及记”的记忆中不能推断出一定就发生了出埃及这件事。即使关于“出埃及记”的记忆的确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记忆,由于它的信仰性质,也属于关于该事件的封闭记忆(closed memory):通向该事件的唯一记忆路线是由共同体的传统权威确定的,是不允许质疑的经典化了的记忆路线(canonical line of memory)。“通往原初事件的其他历史路线可以被容忍的前提是,它是在确认传统版本的记忆。然而,一旦与共享记忆的传统路线发生矛盾冲突,这种路线就会被禁止使用。”(英文版,第60页)   相比之下,历史,特别是批判性的历史,之所以异于共享记忆,就在于它们不能建立在封闭记忆的基础上(在这里可以看出玛格利特与贬低历史、抬高记忆的学者如诺拉、阿莱达·阿斯曼的区别)。历史不但“致力于寻找把过去事件与其当下的历史表述联系起来的替代路线”,而且具有求真(知识)的品格。“在写历史时,人们做出了本体论的承诺(ontological commitment),以保证与记忆相关的事件的真实性,而传统的共享记忆就不是如此。”(英文版,第61页)历史学家追求记忆的事实性基础(真相),而传统主义者则对记忆之真实性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记忆本身才是重要的,而它的确实性则不那么重要。在传统主义者那里,关于过去的分享记忆已经被极大地神圣化、权威化,以至于“可免受来自可选择的历史路线的挑战”(英文版,第61页)。四、 普遍的伦理共同体   如前所述,玛格利特认为,道德是涵盖全人类的,是疏淡关系,伦理只包含特定共同体(小至家庭,大到民族),是深厚关系。那么,把全人类建构为一个伦理共同体是可能的吗?   玛格利特对此的回答是:不可能。他具体分析了基督教、犹太教、无政府主义者等关于普遍人类伦理共同体的各种设想,认为它们都不成功(限于篇幅,此处不详细介绍)。他提出之所以不可能的理由是:建立在浓厚关系基础上的关爱不涵盖所有人类,它是有等差的、分别对待的,而等差意味着对比。在无对比的情况下,关爱很难被坚持。因此当作者写道“the issue is whether caring, as the cement of an ethical community, can hold without any contrast”(“问题是关爱作为伦理共同体的粘合剂是否可以在无对比的情况下得到维持”)(英文版,第75页)的时候,他的答案实际上是否定的。[但中译本第68页却译反了:“作为伦理共同体的粘合剂,关爱的意义只有在无对比的情况下才有效。”]朋友关系是一种浓厚的关爱关系,但如果没有“敌人”这个对比者,“朋友”这个概念就没有意义。按照这个思路,“人类”就不可能提供这样的对比,因为“人类是可以被想象的最大共同体,再也没有什么外在的人和事与之发生对比关系”(英文版,第75页)。把“关爱”用于整个人类,就可能使得这个概念“变为一个苍白的无意义的概念”(英文版,第75页)。如果无对比的关爱在概念上不能成立,那么把人类转换成关爱的伦理共同体的理念在逻辑上就不能成立。作者还特别提醒:从有些想象共同体是伦理共同体(如民族),不能推导出人类作为整体也能够形成伦理共同体的结论(虽然历史上有想象性的关于人类共同起源的叙事,无论是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还是猿进化为人的理论)。而且,在各种共同体之间,特别是民族之间,仍然存在仇恨和顽固的敌我意识(本质上也是对比),这是一个时时侵扰我们的事实。许多民族团结的纽带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对于邻人的敌意。“一个典型的民族通常被定义为这样一种社会,对祖先怀有共同的幻觉,而对于邻人抱有敌意。因此,民族意义上的关爱纽带取决于虚假记忆(幻想),以及对不属于我们的人的敌意。”(英文版,第76页)所以,敌我对比对于建构以关爱为基础的共同体依然十分重要,就民族这个共同体而言尤其如此。正因为这样,作者才说:“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民族是现代时期典型的伦理共同体,那么,对比就会非常明显。”(英文版,第76页)[原文“If, on the other hand, we think about a nation as a paradigmatic ethical community of modern era, then the contrast is very pronounced”,中译本第68页翻译为:“如果我们认为民族是伦理共同体的现代范式,那么,这种对比就会十分生硬。”不但违反了作者本意,而且意思完全相反了。“明显”的原文是“pronounced”,即使在辞典中也没有“生硬”的意思。]   在玛格利特看来,伦理关系不可能不包含偏心,即有选择地优待某个(而不是另一个)特定的人或团体,这是享有平等道德权利的其他人无法享受到的。换言之,从伦理角度讲,你对你的女儿有偏爱是正当的。这是伦理关系对道德关系的突破。   玛格利特举了一个戏剧性的例子:你看到有两个落水的人将溺死,而你只能救其中一个。你有强烈的道德理由去救他们,但却没有道德理由去救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这个时候,“救人者面临的是捡拾情境而不是挑选情境”(英文版,第87页)。[中译本第79页将这句话翻译为“救助者在这两个人之间面临着挑选而不是选择的困境”。这个翻译即使不是错误的,也是不恰当的。“the situation of picking”,指由于客观原因只能先救一个,至于先救哪个,事实上没有充足的理由。这种随意捡拾其中一个的情况实际上不是真正的选择,这也是“picking”的本义。因此,中译本翻译为“挑选”是不合适的,因为挑选是有理由的,而且挑选和选择是同义词。“the situation of choosing”不是由于客观上只能救一个而随意捡拾一个,而且有特殊理由选择其中特殊的一个。挑选总是出于一个理由进行挑选,而捡拾却没有特别理由解释自己为什么捡这个而不捡那个。]打一个比方:捡拾情境类似在超市货架上完全相同的罐头中随意捡一个,你只想买一个,因此你不得不只捡一个,你没有理由说你为什么“捡”这个而不是那个。这实际上不是真正的选择。这个比喻也说明,在道德的情境中,人和人是完全相同的。   当然,认定伦理关系存在偏私,而无偏私的人类普遍伦理共同体至少在现在还无法实现,并不意味着作者主张拒绝作为关爱/伦理共同体的“人类”或“世界共和国”等规范理念(康德就是这种理念的著名倡导者)。作者只是坚持:在人类普遍的关爱共同体还缺乏现实可能性的情况下,我们应准备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即将人类转化为道德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涉及两个问题:“作为道德共同体的人类是否具有最低程度的分享的道德意识?记忆的事业是否应该完全留给较小的伦理共同体?”(英文版,第77—78页)作者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后一个问题是否定的。[“完全留给”英文原文是“should be left entirely to”,中译本第70页译为“远离”,意思完全反了,中译者把“left”翻译成“离开”,可能不知道该词还有“交付”“留给”的意思。]作者认为,作为道德共同体的人类,应该有最低程度的分享的道德意识,因此,记忆的事业不应该完全留给较小的伦理共同体。全人类都应该记住的事情是存在的。   那么,什么是全人类都应该或有义务记住的事情?玛格利特的回答是:“绝对的恶和反人类罪,如奴役、驱逐平民和集体灭绝等。”(英文版,第78页)因为绝对的恶和反人类罪的本质是破坏了道德的根基——人之为人的尊严。因此,当希特勒问道“今天还有谁记得亚美尼亚人”时,响亮的回答应该是“我们都记得”或至少是“启蒙了的世界记得”(英文版,第78页)。比如:“纳粹的灭绝性的生物主义被用于将犹太人和吉普赛人当作次等人加以灭绝的行为,就是对普遍人性观念的最直接攻击,也是对道德自身的直接攻击。”(英文版,第79页)将一部分作为非人加以灭绝,不是因为他们的具体行为,而是因为他们生而为某种人。以此作为灭绝的理由,就是对人性共同性的否定,否认普遍人性就是否定道德本身。[遗憾的是,中译本第70页将“Nazi eliminative biologism”翻译为“纳粹颠覆了生物学”。]五、 记忆、死亡、踪迹   我们都害怕不留遗迹(trace)地死去。有些人把对于遗迹的渴望理解为对于再生的渴望。作者认为,“虽然对再生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此的坚信不疑则不可理解”(英文版,第91页)。[原文“while the yearning for an afterlife is understandable, the belief in it is not”在中译本第84页译为“对来世的渴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没有对来世的信条”。大错。]来世信念或许无法得到科学证明(非事实真理),但它对我们的意义在于能够满足我们对不被遗忘的渴望。   怎么样才能建构一个关于“遗迹”的观念,这个观念既独立于关于来世的形而上学信仰(宗教)又能满足我们对于不被遗忘的渴望?玛格利特认为,一个候选方案就是死后被人记住,至少是被我们在乎的人记住。这是一个较弱的来世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活在人们的口中,亦即被人记得。   相比于上天堂或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活在人们口中并没有那么神秘,它或许是对于再生渴望的一个无可奈何的替代,但它也是我们能够“理性地怀有”的唯一希望,一个更为平常的愿望:“被别人记得只是一个平凡现实的幻想隐喻,这个现实就是人们在我们死后或许还会继续谈论并提及我们。”(英文版,第92页)[原文“Living on others’ lips is just a fanciful metaphor for the humdrum reality that people might go on talking about us and mentioning us after our heath”在中译本第84页被译为:“渴望被流传只是对苦闷现实的一种不真实的修辞手法,借助于这一方法,人们也许在我们死后会讨论和提及我们。”首先,把“humdrum reality”译为“苦闷现实”不准确,于辞典无根据,于上下文语义也不通。因为作者反复强调,“与其他的来世形式相比,这个存在的模式(即被别人记得,引按)没有什么神秘之处”(英文版,第92页)。故应译为“平凡现实”。其次,“that”引导的从句是修饰“humdrum reality”的,意为这个平凡现实就是“死后活在别人口中”,根本没有“借助于这一方法”的意思(难道借助这种修辞手法就能够被别人记得?)。]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在死后被人记忆和谈论呢?有些人在世时通过显赫功业为自己创造了名声,他们能够放心地确信自己死后将被谈论、书写,但那些无名之辈怎么办?他们能够希望什么呢?   在玛格利特看来,一般的平庸之辈虽然不可能指望通过伟业而被记住(因为他们没有伟业),但仍然会合理地期待被自己的亲朋好友记住、谈论,因为他们是与死者具有浓厚关系的人。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要求:“我们的关系像我相信的那么浓厚,那么,说我期望你记住我就是说你应该记住我。这不是预测而是指令。我们向那些与我们有浓厚关系的人传递这样的规范性期待(normative expectations),它们为合理的希望提供了基础。期望被那些在我们一生中非常在乎我们的人(或我们对他们很重要的人)记住,这没有什么奇怪的。”(英文版,第93页)[最后一句原文是“there is nothing outlandish in the expectation of being remembered by those to whom we matter during our time”,中译本第84页译为“期望被我们一生中遇到的人们记住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想法”,大错特错。“those to whom we matter”即“对他而言我们非常重要”,但译为“非常在乎我们”更流畅一些。但中译本译为“一生中遇到的人”,不但完全没有原文依据,而且也不合逻辑:我们怎么可能被一生遇到的所有人记住?]   这样,被亲朋好友记住的期望不是事实性预测——估计他们会记住我,而是规范性要求——他们应当记住我。“我期望他们记住——不是在他们必然会记住的意义上,而是在他们应该记住的意义上——因为我们之间存在浓厚关系。这个意义上的被记住的期望,是对于我们之间现在的浓厚关系的强度和质量的一个评价——尽管我们现在还健在。”(英文版,第93页)玛格利特认为,这就是“留下遗迹”的含义:留下遗迹或许不能满足对死后再生的渴望,也不能带来死后荣耀,但这是我们可以合理地希望的东西:被那些与我们保持浓厚关系的人记住。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被淹没、被遗忘的恐惧并不必然是对于死后将会发生什么的惧怕,而是对于死可能会对我们现在关系的影响的担忧。而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这种担忧就不那么强烈”(英文版,第94页)。   如果说我们可以合理地期待我们亲近的人记住我们,那么,对于集体记忆我们又能期待什么呢?我们能期待我们的民族记住我们么?显然,一个适当的记忆共同体有助于形成一个民族,民族是构建记忆共同体的自然候选人,这是因为民族有其共享记忆,比如共同的起源或祖先。但是除了民族,也有别的共同体具有分享记忆,其中有些共同体在引发其成员的记忆兴趣方面的有效性不亚于民族。“9.11”事件中有三千人遇难,其中三百人是施救中遇难的消防员。在此后的各种纪念活动中,相比于其他牺牲者,这些消防员受到了更多的记忆和怀念。可见,记忆共同体有多种形式,即使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也是这样。民族并不是唯一可能的记忆共同体形式。   说到基于伦理关系的记忆共同体的适当候选者,不能不说到家庭。“我们的伦理关系看起来像家庭关系的自然扩展。家庭关系是伦理关系的基础。”(英文版,第103页)浓厚关系的规范比喻就是家庭关系。就像“兄弟会”这个词暗示的那样,行会是兄弟关系的比喻性扩展。即便是没有灵魂的公司老板也喜欢对员工说“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个通过诉诸并不存在的“家庭”来召唤员工忠诚的做法,说明了家庭对于记忆共同体的重要性。结语:伦理的“应当”与道德的“应当”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伦理语境下“应当”的含义?什么是伦理学中的“应当”(the ought in ethics)?玛格利特认为,伦理学的“应当”类似医学上的“应当”。医学上的“应当”,比如“你应当避免吃得太胖”“你应当减肥”“你应该吃药”,等等,都有一个前提假设,即你希望自己健康。换言之,这个“应当”不是不可选择的必须。一个人没有必须健康的义务(there is no obligation to be healthy)。但如果你想要健康,那么“你应该吃药”等就具有了“应当”的意思。但你也可以拒绝健康并因此而拒绝吃药。把这个道理应用于伦理学,“一个人没有参与伦理关系的义务,一个人可以选择过一种优雅的隐居生活,而不参与、也不献身于伦理生活”(英文版,第104页)。   但是,道德的“应当”(the ought of morality)则不同,它是必须的、无可选择的(类似康德的绝对律令)。如果说合乎伦理在原则上说是选择性的“应当”,那么合乎道德就是一种必须的、不能选择的“应当”。   注释:   ① Avishai Margalit, The Ethics of Mem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本书最早用德文于2000年出版,其前身是作者1999年5月17—19日在法兰克福大学发表的三次演讲。此书的英文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初版于2002年,2004年出了修正版。中译本依据的是2002年的英文版。因此本文的讨论也依据同样的版本。   ② https://www.amazon.cn/dp/0674013786/ref=redir_mobile_desktop?_encoding=UTF8&dsc=1.   ③ 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8年版。   ④ 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主要介绍此书相对独立的前三章内容,并在需要时适当联系后三章。   ⑤ 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证,将在本文的最后部分详细介绍。   ⑥ “关爱”一词英文为“care(to)”或“caring(to)”,可以翻译为“关爱”“关心”“在乎”等。如同作者在书中指出的,“care”可以用于积极的和消极的含义。积极的含义是出于爱的在乎或操心,译为“关爱”比较准确;消极的含义指基于仇恨等消极情绪的“在乎”。比如我们对自己的仇人往往耿耿于怀,这也是一种在乎,我们不会去恨一个不在乎的人。“在乎”比较中性,而“关爱”显然是褒义的。在本书中,作者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积极意义上使用“care”的,故译为“关爱”。但偶尔也在中性意义上使用它们,译为“在乎”比较合适(参见英文版,第26—40页)。   ⑦⑧⑨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0页,第69页,第71页。

有用 16

没用 0

有关键情节透露

转发 9

微信扫码

新浪微博

QQ好友

QQ空间

> The Ethics of Memory

作者:

Avishai Margalit

出版: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定价:

USD 24.95

装帧:

Hardcover

页数:

240

时间:

2002-11-19

© 2005-2024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记忆的伦理 (豆瓣)

记忆的伦理 (豆瓣)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购书单

电子图书

豆瓣书店

2023年度榜单

2023年度报告

购物车

记忆的伦理

作者:

[以色列] 阿维夏伊·玛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Ethics of Memory

译者:

贺海仁

出版年: 2015-1

页数: 206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2389132

豆瓣评分

7.1

79人评价

5星

8.9%

4星

44.3%

3星

44.3%

2星

1.3%

1星

1.3%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已在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一个看似简单却易忽视的问题——“人为什么记忆”出发,运用社会学、语言学和道德哲学等方法,讨论了“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问题以及“记忆和遗忘”在不同共同体中地位、作用和功能。具体而言,本书提出了下列彼此相关的问题:我们有义务记住过去的人和事物吗?该义务的性质是什么?存在记住或忘记的道德赞美或道德谴责的适格主体吗?谁是哪个有记住义务的我们?作为集体或作为某种集体构成意识的我们有义务记住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吗?

目录

 · · · · · ·

导论

第一章 深度关怀

第二章 过去进行时

第三章 核心

第四章 情感回忆

第五章 道德见证人

· · · · · ·

(更多)

导论

第一章 深度关怀

第二章 过去进行时

第三章 核心

第四章 情感回忆

第五章 道德见证人

第六章 宽恕与忘记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我们对那些关爱人类却不关爱特殊人群的人表示怀疑,我们更应该对那些把注意力放在对他人的感觉上但缺乏行动的人表示怀疑。总之,我们应当警惕感伤主义者。

我们不仅关注我们的朋友,也同样关注我们的敌人,但只有朋友要求我们关注他们的幸福。我们需要道德客服我们对他人的天生冷漠。邪恶与关爱都是稀缺资源。平庸的恶与平庸的冷漠同样稀少。不过,应当承认的是,一旦邪恶与冷漠结合起来,将更具有杀伤力,正如毒药融入水中。在某种意义上,关于平庸的恶的观点就指的是这种意义上的结合。 (查看原文)

尼不可

2017-10-21 12:50:00

—— 引自第30页

记忆共同体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它不仅建立在与生者有真实的浓厚关系的人的基础上,也建立在与死者具有浓厚关系基础上。这是一个同时涉及生者和死者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趋向于复活仪式的纪念活动的元素要强于单纯依赖交流的共同体,这是一个通过记忆与幸存问题发生关联的共同体。 (查看原文)

尼不可

2017-10-21 12:57:02

—— 引自第6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记忆的伦理"的人也喜欢

 · · · · · ·

记忆的战略

7.1

身体思想

7.7

记忆,历史,遗忘

8.3

论集体记忆

8.2

媒介化政治

6.6

社会记忆

7.6

关系社会学

7.2

历史与记忆

7.9

藏族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研究

8.1

走向关系社会学

8.0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33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

Algiersea

2023-03-08 11:37:36

美国

读完这书看《拾穗者》居然和之前看有了质的差别,Peter课上和此书作者提到的moral和ethical memory也值得继续思考、继续告诫自己一定要从ethical的视角去看世界,因为归根结底只有后者才会take action。又读了一遍中文版,还是感觉很可惜:太过深入浅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部分根本没有再继续深挖……作者你本人都提到了thin和thick,怎么自己还不注意的,呃呃呃呃!

0

有用

Bohème

2021-12-26 15:15:15

通读下来,没有找到一个关于记忆的伦理和人要记住什么的问题的肯定答案,倒是陷入了伦理和道德区分,宽恕与忘记区分的漩涡中,章节的逻辑也没有完全理解,可能课上会讨论出答案吧。

0

有用

见招拆招

2023-02-06 10:04:11

江苏

从道德与伦理两方面探讨了记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0

有用

炸鸡少女

2019-04-14 15:19:28

这翻译让人读不懂……比如第二章“可欲的”是啥意思……至少加个注解咯

3

有用

几何

2018-08-07 23:16:42

4.5星,译者对西方文化(尤其圣经)涉猎不足,有点可惜。

0

有用

Algiersea

2023-03-08 11:37:36

美国

读完这书看《拾穗者》居然和之前看有了质的差别,Peter课上和此书作者提到的moral和ethical memory也值得继续思考、继续告诫自己一定要从ethical的视角去看世界,因为归根结底只有后者才会take action。又读了一遍中文版,还是感觉很可惜:太过深入浅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部分根本没有再继续深挖……作者你本人都提到了thin和thick,怎么自己还不注意的,呃呃呃呃!

0

有用

见招拆招

2023-02-06 10:04:11

江苏

从道德与伦理两方面探讨了记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0

有用

牧冬林

2022-10-01 08:21:55

江苏

记住这个行为本身就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慈悲,我们不能忘记残酷的历史,就是为了未来能够避免同样惨痛经历的诞生。因此,记忆的伦理性在于生命没有被遗忘。

0

有用

北风以南

2022-08-23 19:45:06

湖北

理论性不强,不适合作文论也不适合通识。译者查清术语再开始干活更好,agency翻成代理人让人困惑

0

有用

duduya

2022-07-04 14:27:12

比较难读。

我的记忆不是我的,与前代人的记忆有关。

> 更多短评 33 条

我要写书评

记忆的伦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理一分殊

2020-06-22 00:16:32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版

陶东风:《记忆的伦理》: 一部被严重误译的学术名著

文章来源:《文艺研究》2018年第7期 美国犹太人哲学家阿维夏伊·玛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曾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哲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下属历史研究学院的乔治·坎南教授。早期曾从事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研究,后来逐渐转向政治哲学、伦理哲学和宗...

 (展开)

16

0回应

收起

理一分殊

2020-11-08 20:28:27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版

陶东风:阿维夏伊·马格利特论道德见证者

来源:《学术月刊》2018年第7期 摘 要:美国犹太人哲学家阿维夏伊·马格利特关于道德见证者的现象学描述值得梳理和探究。首先,道德见证者具有如下特征:就见证内容而言,道德见证者见证的是极权主义政体所制造的人道主义灾难;道德见证者必须具有关于苦难的亲历知识,一般情况...

 (展开)

1

0回应

收起

>

更多书评

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

+ 加入购书单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暂无评分 16人读过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新出版精品读物信息(2016)

(半嶋·不响)

已有译制类社科正版实体书

(远古朋克巨象)

记忆理论

(奥列)

记忆研究

(cub18)

a acheter

(剧旁)

谁读这本书?

 · · · · · ·

唐渝

昨天 在读

竹南调

3月1日 想读

咩咩咩

2月25日 读过

钟生

2月24日 想读

> 21人在读

> 90人读过

> 711人想读

二手市场

 · · · · · ·

1本二手书欲转让

(2.00

元)

在豆瓣转让

有7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记忆的伦理的评论:

feed: rss 2.0

© 2005-2024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ethic谐音记忆法 - 百度文库

ethic谐音记忆法 - 百度文库

新建

上传

最近

收藏

下载

新客立减

登录

 

第 1 页 共 2 页 

ethic谐音记忆法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 ethic 谐音记忆法   2.ethic 谐音记忆法的应用   3.ethic 谐音记忆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正文 

ethic 谐音记忆法是一种通过将英文单词与中文谐音相结合的记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记忆英文单词时,更加轻松和快速地记住单词的发音和意思。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 ethic 谐音记忆法,并探讨它的应用和优缺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 ethic 谐音记忆法的原理。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将英文单词的发音与中文谐音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词组。这个新的词组通常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记忆英文单词。例如,单词"ethic"可以与中文谐音"饿死"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词组"饿死 ethic",意为"饿死人的伦理道德"。 

ethic 谐音记忆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快速记住大量英文单词。这种记忆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此外,ethic 谐音记忆法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文单词,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ethic 谐音记忆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优缺点。首先,这种记忆方法的适用性有限,并非所有英文单词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中文谐音。其次,虽然 ethic 谐音记忆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记忆英文单词,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记忆方法,如词根词缀法和联想法等。最后,由于 ethic 谐音记忆法主要依赖于中文谐音,因此对于不熟悉中文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不太适用。 

神经元的联结如何发生改变以使记忆发生? - 知乎

神经元的联结如何发生改变以使记忆发生?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认知心理学神经网络神经科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元的联结如何发生改变以使记忆发生?比如我们记忆一个英语单词“monkey”,神经元的联结如何改变以使我们达到记忆这个单词的效果呢?显示全部 ​关注者229被浏览34,494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4​2 条评论​分享​22 个回答默认排序知乎用户介绍一个识别记忆的“自联想神经网络”模型。它由大脑的海马体启发,能够存储和识别模式。[1]我们先介绍这个网络如何进行记忆,并进行联想,最后回到题主的记忆单词“monkey”的例子。启发这个神经网络虽然是人工构建的,但受到了实际的海马体CA3区域神经回路的启发。海马体是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大脑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形似海马而得名。它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在将信息从短期记忆整合到长期记忆以及实现导航的空间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2]在海马体的CA3区域存在着下面示意图所表示的这样的循环侧支神经回路。[3]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在大多数其他记忆示例中,突触变化是如何诱导的,一旦诱导,信息又是如何检索的,都相当不清楚。特别是在涉及到模式、事实和事件信息存储的记忆系统中,这一点尤为明显。所以神经生物学家才转向人工神经回路,以深入了解这些问题。自联想神经网络的结构这种受海马体CA3启发的自联想神经网络如下图所示。在这个示例中,六种不同的输入投射(图中abcdef)与六个突触后神经元(图中UVWXYZ)的树突发生突触连接。突触后神经元作为网络的输出。输入投射可以携带多种类型的模式信息,这些模式可以非常复杂。为了简化讨论,我们可以假设图中的输入路径是视网膜的一部分,它携带我们看到的东西引起的神经活动模式的信息。比如,顶部路径(线a)中的活动可能代表落在视网膜的颞侧的光,而底部路径中的活动(线f)可能代表落在视网膜的鼻侧的光。因此,可以从网络的6个输入投射的神经活动模式中重建落在视网膜上的图像的空间模式。(当然实际的视网膜包括更多的输入神经元,相当于更多的像素,而此处我们只考虑6个像素)这个神经网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性:首先,每个输入线与其相应的突触后神经元建立了足够强的连接,可以可靠地激活它。其次,每个输出神经元(从Z到U)发送一个轴突分支,与自身以及其他五个输出神经元建立兴奋性连接(图中右侧标注Z-U的通路)。这种突触连接的模式会导致一个包含36个突触的网络(总共42个,包括6个输入突触)。最后,36个突触连接中的每一个都可以通过类似于长期增强作用LTP的机制进行调整。具体来说,某个突触连接的强度最初较弱,但如果突触前和突触后的神经元同时活跃,这个突触就将得到增强。网络怎么运行起来完成记忆现在我们可以来考虑向这个网络中输入一些模式(比如看到一个东西)会怎么样?它能不能记住并识别看到过的东西?假设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可以在视网膜上用 {101011} 这样的模式表示的东西,像上图 input 所示。那么这个输入模式将通过强突触分别激活Z、X、V、U,形成一个 {101011} 模式的输出。也就是说,这个输入模式将以一种方式激活六个突触后细胞,以产生一个输出模式,该模式将是输入模式的复制品。此外更关键的是,该模式还会引发网络中活动突触的突触强度变化。比如,图上的突触3,因为Z和X都被激发了,所以根据突触的“学习规则”,这个连接X和Z的突触3将会得到增强。同样道理,突触1、5、6也将被增强。因为这些通向细胞Z的输入路径也处于活跃状态。因此,所有与细胞Z同时活跃的突触都将被增强。最终该神经网络将呈现下图这样的变化,图中实心三角形表示已按学习规则经过调节的突触。现在,当我们的眼睛再一次看到 {101011} 模式的东西时,这个模式被再次作为输入呈现给这个已经经过学习的神经网络。神经细胞的输出不仅受到视觉输入的影响,还受到自身反馈连接的影响。以细胞Z为例,它的活动将不仅来自输入a,由于之前的学习,它还将受到来自突触1、3、5、6的影响。如果假设每个最初强大且新修改的突触对于输出细胞Z的激发贡献相等,那么在学习之前(上上图),Z细胞的输出仅受输入a影响,Z细胞输出=a输入=1 但是现在(上图),Z细胞的输出除了受输入a影响外还需要加上突触1、3、5、6的影响,Z细胞输出=a输入+突触1+突触3+突触5+突触6=1+1+1+1+1=5 学习后的输出将比学习之前输入a产生的活动多五倍。对细胞UVWXY采用同样的计算,可以得到,最终的输出模式将是 {505055}。也就是说,经过学习后,输出是输入的放大版本但模式的基本特征得到保留。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学习是成功的,这个网络已经成功记住并识别了这个模式,甚至能对其进行定向放大!当然这里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理想简化模型,生物体中对于这种模式的“记忆”并不驻留在任何一个突触或任何一个细胞中。相反,它分布在更广泛的网络的多个位置。网络的自联想功能这种网络甚至还能表现出模式完成的现象。如果呈现了部分输入模式,自联想网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完成模式。举例来说就是,看到某个物体的一部分作为输入,这个网络有能力联想出之前记住的整个物体的模式。我们以刚才经过学习的网络为例,之前输入模式 {101011} 对应输出模式 {505055} 。但如果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完整的物体,而是物体的一部分,那么输入模式可能降级为 {101000}。采用前面同样的计算,现在Z细胞输出=a输入+突触1+突触3+突触5+突触6=1+1+1+0+0=3 最终我们可以得到,输出模式将变为 {303022} 尽管相比 {505055} ,其激发的强度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模式得以保留。也就是说这个网络通过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成功联想出来了之前已经记住的整个物体!自联想网络还表现出一种称为“graceful degradation优雅降解”的现象,这意味着即使丢失了一些输入连接或突触后细胞,网络仍然可以正常工作。这种特性源自于记忆在回路内的分布表示。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记忆“monkey”这个单词,显然这个单词也能通过一系列神经处理后被编码成类似 {1010111} 的神经表征,这样就可以让网络记住这个单词。在经过学习后,下一次当我们再碰到“monkey”这个单词时,神经网络甚至还会给出一个强化的输出,给我们一种确实记住了这个单词,识别出了这个单词的感觉。更有甚者,完形填空,当我们看到“monk_y”时,自联想神经网络也能通过之前的记忆,帮我们联想出来这个单词应该说“monkey”。 参考^从分子到网络: 细胞和分子神经科学导论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book/9780123971791/from-molecules-to-networks^wikipedia. Hippocampu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ppocampus^Brain’s Hippocampal Volume, Social Environment Affect Adolescent Depression https://www.ucdavis.edu/news/brains-hippocampal-volume-social-environment-affect-adolescent-depression编辑于 2023-09-07 23:01​赞同 186​​10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形宙数字Born from fun​ 关注所有记忆存储设备,从大脑到计算机中的 RAM,都是通过改变其物理特性来存储信息的。130 多年前,神经科学家先驱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首次提出,大脑通过重新排列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或突触来存储信息。从那时起,神经科学家一直试图了解与记忆形成相关的身体变化。但突触的可视化和映射是具有挑战性的。其一,突触非常小并且紧密地堆积在一起。它们 比标准临床 MRI 可以看到的最小物体小大约100 亿倍。此外,研究人员经常用来研究大脑功能的小鼠大脑中约有 10 亿个突触 ,它们与周围的组织一样具有不透明到半透明的颜色。然而,唐·B·阿诺德(南加州大学生物学教授)和他的同事开发的一种新成像技术能够在记忆形成过程中绘制突触图。他们发现形成新记忆的过程改变了脑细胞相互连接的方式。虽然大脑的某些区域建立了更多的联系,但其他区域却失去了这些联系。绘制鱼类的新记忆此前,研究人员专注于 记录 神经元产生的电信号。虽然这些研究已经证实,神经元在记忆形成后会改变对特定刺激的反应,但他们无法查明是什么驱动了这些变化。为了研究大脑在形成新记忆时的物理变化,我们创建了斑马鱼在记忆形成之前和之后突触的 3D 图。实验选择斑马鱼作为测试对象,因为它们足够大,拥有像人类一样运作的大脑,但又足够小且透明,可以提供了解活体大脑的窗口。斑马鱼是特别适合神经科学研究的模型。杜卓伟和 Don B. Arnold, CC BY-NC-ND为了诱导鱼产生新的记忆,使用了一种称为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过程。这需要让动物同时接受两种不同类型的刺激:一种是不会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另一种是动物试图避免的令人不快的刺激。当这两种刺激配对足够多的次数时,动物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就好像它是令人不快的刺激一样,这表明它已经形成了将 这些刺激联系在一起的联想记忆。作为一种不愉快的刺激,用红外激光轻轻加热鱼的头部。当鱼甩动尾巴时,被认为这是它想要逃跑的迹象。当鱼受到中性刺激时,灯亮起,尾巴摆动意味着它正在回忆以前遇到不愉快的刺激时发生的事情。巴甫洛夫的狗是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 Lili Chin/Flickr , CC BY-NC-ND为了创建这些图谱,对斑马鱼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神经元产生荧光蛋白,与突触结合并使突触可见。然后,使用定制的显微镜对突触进行成像,该显微镜使用的激光剂量比也使用荧光生成图像的标准设备低得多。由于的显微镜对神经元造成的损伤较小,因此能够在不损失其结构和功能的情况下对突触进行成像。当比较记忆形成前后的 3D 突触图时,发现一个大脑区域(前外侧背侧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产生了新的突触,而主要位于第二个区域(前内侧背侧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失去了突触。这意味着新的神经元正在配对,而其他神经元则破坏了它们的连接。先前的实验表明, 鱼类的背侧大脑皮层可能类似于哺乳动物的杏仁核,那里储存着恐惧记忆。这张图片显示了活鱼大脑中的神经元,突触呈绿色。(图片来源:卓伟杜和 Don B. Arnold, CC BY-NC-ND)令人惊讶的是,记忆形成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现有连接强度的变化很小,并且与未形成新记忆的对照鱼的变化无法区分。这意味着形成联想记忆涉及突触的形成和丧失,但不一定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改变现有突触的强度。移除突触就能移除记忆吗?观察脑细胞功能的新方法不仅可以为更深入地了解记忆的实际运作方式打开大门,而且还可以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成瘾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潜在途径打开大门。联想记忆往往比其他类型的记忆更强烈,例如关于昨天午餐吃什么的有意识记忆。此外,经典条件反射引起的联想记忆被认为类似于导致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创伤记忆。否则,类似于某人在创伤时经历过的无害刺激可能会引发痛苦记忆的回忆。例如,明亮的灯光或巨大的噪音可以唤起人们对战斗的记忆。研究揭示了突触连接在记忆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并可以解释为什么联想记忆比其他类型的记忆能够持续更长时间并且被记住更生动。目前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暴露疗法,涉及反复将患者暴露于无害但触发的刺激物中,以抑制对创伤事件的回忆。从理论上讲,这间接地重塑了大脑的突触,从而减轻了记忆的痛苦。尽管暴露疗法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患者很容易复发。这表明导致创伤反应的潜在记忆尚未消除。目前尚不清楚突触的产生和丧失是否真的驱动记忆的形成。 实验室开发了一种技术,可以快速、精确地去除突触而不损伤神经元。计划使用类似的方法去除斑马鱼或小鼠的突触,看看这是否会改变联想记忆。通过这些方法,或许可以从物理上消除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成瘾等破坏性状况的联想记忆。然而,在考虑这种治疗之前,需要更精确地定义编码联想记忆的突触变化。显然还存在严重的道德和技术障碍需要解决。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很容易想象在遥远的未来,突触手术可以消除不良记忆。本文 根据知识共享许可从The Conversation重新发布。阅读 原文。关注我 @形宙数字 带你了解更多 http://www.hfechina.com/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及整体解决方案。生物力学实验室建设解决方案,心理学实验室建设解决方案,神经科学研究解决方案,脑机接口(BCI)应用及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人机环境情景模拟解决方案,人因工程实验室建设解决方案,心理及行为学实验室解决方案,用户体验与交互研究实验室解决方案。发布于 2023-09-06 13:52​赞同 19​​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